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

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

ID:16425862

大小:261.50 KB

页数:72页

时间:2018-08-09

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_第1页
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_第2页
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_第3页
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_第4页
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_第5页
资源描述:

《赵毅衡符号学课程semio-第十一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1讲:文本身份,符号自我主体、自我、身份、认同自我的“身份构建”方式身份带动的自我位移“反思自我”悖论文本身份类主体,普遍隐含作者“主体符号学”?从格雷马斯开始,很多人试图建立一门“主体符号学”,但是至今无法找到比较清晰的论辩基础,也未确定一个大家能同意的问题范围。原因是主体这个课题,在西方哲学中已经演变得非常复杂:一个完整的主体,在哲学上已经是不值得一谈的幼稚幻想。七十年代,符号学腾出手来处理主体问题时,就必须包容并且超越哲学的论辩。符号学方法就缓不应急,不得不一蹴而就跳到哲学前沿。我们还是必须从最基本的要素谈起,看能否循序渐进,最后才深入讨论主体之崩解。纠缠的概念西文实际上比中文

2、更加纠缠,我们不得不从西文开始整理。“主体”(subject)“自我”(self,I,或ego)“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个性”(personality)“身份”(identity)“认同”(identification)等等,几乎同义。“个人”(individual)原是“不可分”,(non-dividable),但到如今,个人就是分成了许多概念。每个术语有几种翻译,给研究带来更多困难。Subject之谜subject并没有“作主”色彩。语法上译成“主语”,就已经不尽合适。西方学者不断讨论“I”与“me”之间的复杂关系,me依然是”自我”,却不是主语,自我就

3、从主体分裂出来,像是一个不完整的主体。中文几乎无法传达此种焦虑。班维尼斯特与格雷马斯讨论这个问题:所有的“陈述”都是subject的“行为知识”以及“行为意愿”,所有的话语,都是“我说”的产物,他们是在说subject作为主语,不一定是主体。subject的另一个意义是“臣民”,作为动词,是“臣服”,“顺从”。而中文中的“主体”含有“统治地位”或“主体思想”。中文西文中意思正好相反。“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汉书.东方朔传》JudithButler巴特勒说:“权力强加于臣民(subject)身上,迫使他们服从,从而采取了一种心理特征构成主体(subject)的自我身份,权力话语的内化创

4、造了主体(subject),顺从(subjection)包括这种对话语根本性的依赖”。原文在一词四义中打转,读起来简直像绕口令。这段中译是我做的,我挑选不同的词,中文读者依然不会明白。Subject非Agent,思维者非实践者中文“主体”,现在词典上的正式解释是“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人”西语的subject词典解释是athinkingorfeelingentity。也就是说,subject只与心灵相关联;而agency是capacityofactingonone’schoices。subject常被比喻为thinkingagent。因此,subjectivity只是心灵的,不是行动的。这个差

5、别引出中西方“主体性”观念的巨大差别:中国哲人不断讨论“知与行”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几乎不存在。“身份”与“认同”Identity,词源拉丁语idem(相同),有两义“身份”(personality)“认同”(identification)两个意义都有时,不得不一词双译成“身份认同”。thesubject’sidentity,中文有时候是“主体的身份”,有时候是“主体的认同”,有时候则是“主体的身份认同”。中文有必要区分“身份”与“认同”,西文的混淆多义,不需要成为中文的不便。SemioticsofSelf本讲主要讨论“自我“,实际上是把它当作“主体”的同义词来使用。用“自我符号学”,

6、代替“主体符号学”(subjectivesemiotics)。我们将讨论“自我”与“身份”在符号学中的关系,讨论自我如何依靠身份;然后讨论“文本身份”的构成方式,以及与“符号自我”的关系。一步步解析后,或许能明白当代哲学对主体问题扑朔迷离的论辩。主体与自我任何符号表意和解释活动,都需要从一个意识源头出发:没有意图的表意和解释,不可能进行。在符号学的具体实际分析操作层面上,与“自我”这个概念可互换。作为主体的“自我”,是与他者相对而出现的。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既然称为“他者”,主体就等同于自我。符号传达是一个互动过程,主体只能理解为“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或

7、者说,主体性就是交互主体性。而在一个文化中,符号文本进入传播流程,最后演化成“共同主体性”(com-subjectivity)。胡塞尔论交互主体性胡塞尔是现代最后一个主体哲学论者,他思考的主体性依然是“绝对而纯粹的同一性”。但是他已经看到主体与他者必须结合成一个主体之间的“移入”与“共现”关系。他者实际上是“另一个自我”(alterego)。“移入”就是“在他者中生活,同经历、同体验、同思维、同欢乐,化入他者的存在”。胡塞尔晚年过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