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58107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9
《“情境脉络完整性”视域下社交网络中的隐私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情境脉络完整性”视域下社交网络中的隐私问题探讨 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传统的隐私判断标准带来了挑战,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界限日益模糊。HelenNissenbaum教授提出的“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强调隐私权是一种“个人信息适宜地进行传递”的权利、隐私的判断取决于所处的情境脉络等观点,解释了在社交网络环境下隐私困境出现的原因,其原因是信息传播违背了特定情境脉络中的“适宜性”“传递性”原则。 社交网络隐私“情境脉络完整性”互联网 牛静,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翁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 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
2、金项目“新媒体传播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基于比较法的视域”的项目研究成果(2013WQ023)。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隐私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为诸多研究者所探讨。从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到各机构庞大数据库的建立,再到监控系统的安装,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个人的隐私被暴露、侵犯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社交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都在发生新的改变,这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隐私的界定、困境等。本文在探讨社交网络特点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对隐私保护的困境,进而利用“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分析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 一、社交网络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冲击 1.社交网络为个人信息提供了
3、呈现的平台 社交网络媒体是基于用户的兴趣、活动、背景或真实的社会关系等,而为用户在互联网中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平台。社交网络媒体是网络运营商基于Web2.0技术向用户提供的交互式服务,比如在线社区服务、即时通信服务等。通过此类媒体,用户可分享感想、图片、事件、兴趣等。目前流行的社交网络主要有Facebook、Google+、Tumblr、Twitter等。2011年的调查显示,47%的美国人使用社交网络服务。[1]到2012年9月,Facebook也有超过10亿的使用者。我国的社交网络服务主要有新浪微博、人人网、豆丁网等。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1亿,较
4、2012年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其他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较上年年底增加了1295万,增长4.7%。[2] 世界范围内,社交网络的用户使用率也一直在上升,这显现了社交网络服务的独特优势。这一优势就在于它为用户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个平台。 以Facebook为例,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其主菜单中有“状态”“信息”“朋友查找”“照片”、事件、APPS等。个人往往以“真实姓名”进行注册成为用户,用户可通过“朋友查找”加其他人为好友。用户可通过发布“状态”向其朋友和所在的社区显示其在哪里以及做什么等;用户朋友就可观
5、看、下载其照片、兴趣爱好、工作、教育背景、社会关系、个人事件,甚至包括你的行程。用户也可加入兴趣组,如学校、大学或其他的一些分类,例如“同事”“亲密朋友”等。 可以说,社交网络的出现让人们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的交流乐趣。然而,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一直都是良性的,在人们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盛宴时,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隐性的,但却一直存在,如社交网络也为个人隐私的暴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社交网络使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力减弱 隐私是指一种个人隐匿、免于公开、免于外在干扰的状态。他人或组织不能非法侵扰、搜集、利用和公开个人的隐私。阿伦?维斯汀在《隐私和自由
6、》一书中写道,隐私权应被定义为人们控制有关自己的信息的传播的权利。因此,隐私的道德基础是控制有关自己信息的权利,隐私权的核心是隐私控制权。[3] 社交网络一直推崇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提出的6度分割理论,“你通过6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并强调人们的线下关系可转移到网上。[4]这确实是社交网络的优势,用户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一个节点,可通过关注相关的用户以接收到更多的信息。然而,这也是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风险所在。虽然社交网络的技术设置中有一定的隐私控制,如用户可选择所发表的状态,更新仅仅是朋友或作者自己可看到。然而,大多数用户选择社交网络的主要
7、动机在于“自我呈现”,会选择让自己的好友看到状态更新,这样,用户的照片、状态更新、兴趣爱好、位置等信息都可以到达任何其他的用户那里。 当用户处于社交网络所构建的网络环境中时,当他发布信息之后,对于信息流向何处已没有了控制能力,而他所发布的信息有可能会侵害自己或他人的隐私,或令自己或他人产生不快。 侵犯了个人隐私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传统方法是采用二分法,即“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也就是说,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是个人的隐私,未经许可不得被暴露、被侵犯。法律也规定,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