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36359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9
《小雨沙沙沙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雨沙沙沙》音乐说课稿我国自古就强调乐学,主张“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让学生在欢笑语中,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基于这一教育思想,我在教学中作了尝试,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等四个方面对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沙》是一首由四乐句组成的三段体式的儿童歌曲,旋律采用级进,同音反复,小跳变化重复等手法发展全曲,在有规律的节奏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沙的声音,使用拟人化的歌词,显得天真而富有稚气,充满儿童情趣,同时又向孩子们渗透了花儿、鱼
2、儿等的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知识。 (二)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小雨沙沙沙》,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2、创设情境,进行声部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初步感受四声部合唱的效果。 3、引导学生用一张报纸想出多种方式给歌曲伴奏,能编创动作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4、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懂得小朋友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父母、祖国的关怀。 (三)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3、: 重点: 1、进一步缴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在学唱歌歌曲中培养学生的节奏律动感。 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节奏律动感。 难点: 1、声部训练时,节奏强弱力度可能不易控制。 2、学唱歌曲时,歌词记忆。 (四)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充分准备:电脑、图片,小黑板等。 二、说教学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让孩子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1、我主要以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为主,结合
4、直观开像法,创编教学法等。 2、针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合音乐课、听、唱、动三部分内容的特征加深情境教学。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各层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舞、讲等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感悟能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下面我主要来讲讲教学教程 在整个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以导游的身份,带小朋友去旅游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各部分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并充满儿童趣味,根据新
5、课标和综合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一堂课的序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将学生引入情境。我一改以往听音乐进教室的教学模式,而是一开始就以春天,让学生想象,说出春天的特点,引出春天词语,春天歌曲,拿出图片,出示歌词,这一效果非常好,马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直导本课的主题,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二)创设情境,声部训练 《小雨沙沙沙》是一首歌词美、意境美的歌曲。我抓住这一特点,大胆探索,按照音乐教学规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这样效果极好,学生注意
6、力高度集中,教室里很安静,学生已身临期境,不用过多的讲解,不用过多的提问,他们已完全进入优美的意境中,学生们兴致很高,个个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四声部训练,已不成问题,虽是第一次合作,效果却很好,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三)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绪也应达到高潮。如何推进呢? 1、视听导入 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通过感观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歌词教学打下基础。2.熟悉歌词读歌词,体会歌词内容 3、师范唱歌曲。 4、歌词教学 这首歌曲难点是第二
7、大乐句的歌词: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旋律,学生易唱得相同。针对这些,我采用比较法、游戏接龙法、循序渐进法等来教学,同时,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原来那种沉闷压抑的学习心理变为轻松、活泼的学习过程,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5、歌表演 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创造,我就让孩子们随歌儿即兴创编动作,让孩子们扮演花儿、鱼儿、苗儿,我也参与到他们中去,扮演春雨,组成了一幅师生同乐的生动画面,孩子们在歌声中进行表演,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通过动作也很好得
8、让学生记忆了歌词。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当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强烈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小朋友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父母、祖国的关怀。 最后在歌曲中让生律动出教室。 (五)课堂结束 本节课的设计,把电化教学引入课堂,设计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在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