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33770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育星教育网http://www.ht88.com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乌市外国语学校十二中薛苗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主题。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中反差的效果,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情感。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抵制暴力和罪恶。教学重难点反差效果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2、联想拓
2、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道:“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自从有了人类,战争就没有休止过,在战争的概念里,人道、人性已不复存在,人的生命亦如草芥。假如人人都像罗森塔尔,那么今天就不会再有战争。今天上课前,我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要求大家去查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那么今天让我们在同学们的介绍声中,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学生介绍相关资料,教师播放多媒体,配乐、并配以震撼效果的图片)二、整体把握文意1、二战以后,以奥斯维辛为题材的作品非常多,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师纠正补充。
3、2、如果让你来描绘一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画,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作为你画面的基调?3、同学们选择的有灰暗的冷色调,也有像红色这样的暖色调,那么在罗森塔尔的眼中,同样感受到了一些暖色调,找找具体在文中哪些地方,在他的笔下给我们带来温暖?(明确在课文第一段、第八段、第十三段三处)三、聚焦文中反差,准确全面理解文意1、结合语言一起分析刚找出的三处,并具体落实三个问题,从而解决反差的效果。7/7育星教育网http://www.ht88.com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a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b哪些词语强调了反差的效果?c体现了作者怎样思考和情感?2、小组讨论五分钟,
4、结合集体智慧,选定发言人。3、生分组回答,师结合三处提问:①“可怕”不止一次在文中出现过,我们换个词行不行?“令人吃惊的”、“令人惊讶的”?(明确:效果不如“可怕”直接,缺少情感上的冲击.)②为什么这里以前是人间地狱,现在就不该有阳光、不该有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呢?(明确:作者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遗忘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有一种不安和忧虑,警醒人们铭记历史)③“怒放”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表达了作者自信没好生命不会被彻底摧毁)生归纳,师总结:纳粹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摧残了,他可以禁锢人的自由,可以摧残人的生命,可以践踏人的尊严,但他不能囚禁的是人的心灵。一
5、、探究思考,体味标题的新颖、独特反差的手法贯穿整篇文章之中,例如说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你怎么理解奥斯维辛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写下了这篇新闻?结合文本,在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明确:所有来奥斯维辛的人们都有共同的感受,都会感到震惊、愤怒和窒息,所以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作为记者的使命感和良知,所以写下了这篇新闻。)二、介绍此新闻的成就和影响此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大奖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三、拓展延伸1、当年罗森塔尔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
6、感写下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你是否和他一样有非写不可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些什么吧……两分钟当堂写作。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2、学生写完后当堂宣读。七、课堂小结余秋雨曾经说过:“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是心愿哦爱思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会催生新的罪恶和苦难,让我们以这样的姿态去纪念400万在奥思维辛”失去生命的人们。7/7育星教育网http://www.ht88.com
7、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明媚与阴暗警醒世人不安与忧虑反差新生与毁灭美好生命不会被彻底摧毁希望与绝望对法西斯控诉、愤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十二中薛苗一、说教材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战后访问集中营博物馆写的,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在充分阅读了文本后,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文本。首先,匠心独运的写作角度是本文极具艺术魅力的亮点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记者在新闻中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限制,把自己融入参观者的队伍中,以参观者的感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