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16854
大小:1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9
《义务教育2017年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松鼠》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松鼠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教学重难点: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二、学生交流资料: 你喜
2、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
3、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四、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学生总结: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四、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1、熟
4、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一、继续学习课文:喜欢小松鼠吗?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二、看看小作者为什么能把小松鼠写的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呢?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
5、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三、指导本课的字: 捷 遮 蔽 四、习作:认真观察动物: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五、开卷有益:《带刺的朋友》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
6、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
7、,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
8、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