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

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

ID:16291415

大小:2.13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9

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_第1页
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_第2页
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_第3页
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_第4页
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3章__隧道总体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章隧道总体设计3.1隧道选址l根据地形图和调查资料,通常在多个路线方案中,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一条线。l隧道方位选择。长大隧道通风、照明及养护管理费用较大。l隧道标高的选择。l安全性、用地、建设投资、施工的难易、使用费以及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等。l从克服高寒地区的雪害、多雾地区和事故多发地的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往往需要考虑设置隧道。l洞口附近确保视距和线形。几个名词:垭口、分水岭、沿河线、鸡爪地形,傍山隧道3.1.1越岭隧道选址我国幅员辽阔,山川交错,通过山岭、重丘区的长大干线公路

2、往往要翻越分水岭,线路为穿越分水岭而修建的隧道称为越岭隧道。(一)越岭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越岭隧道平面位置选择:1、采用直线或大半径曲线为好;2、优选考虑在路线总方向上或其附近的低垭口,展线好,隧道较短;3、虽远离线路总方向,但垭口两侧有良好的展线条件;4、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的垭口。(二)越岭隧道标高选择在越岭位置选定后,越岭标高影响展线及越岭隧道方案:1、隧道标高越高,隧道越短,施工期短,两端展线长度增加,运营条件差;2、隧道标高低,隧道加长,施工期长,运营条件较好。3、选择越岭隧道标高

3、时,综合考虑施工、运营等多因素比较确定最优隧道标高。(三)越岭隧道选址尚应考虑以下原则:1、逢山穿洞,宁长勿短,早进晚出--避免洞口深挖;2、宁里勿外,宁深勿浅,避软就硬--避免不良地质;3.1.2傍山隧道选址为改善线形,提高车速,缩短里程,节省时间,常常修建傍山隧道。傍山隧道一般埋藏较浅,容易造成各种病害;山坡亦常有滑坡,松散堆积,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情况较为复杂。选择傍山隧道时应注意:(1)傍山隧道的洞身覆盖厚度问题40。为保持山体稳定和避免偏压产生,隧道位置宜往山体内侧靠--宁里勿外

4、(2)要考虑河岸冲刷对山体和洞身稳定的影响,如图3.1.1所示。(3)应考虑施工便道设置和既有公路的位置,应注意既有公路边坡的可能坍塌和施工便道对洞身稳定的影响。如图3.1.2所示。(4)线路沿山嘴绕行应与直穿山嘴的隧道方案进行比较。图3.1.1河岸受冲刷对洞身位置影响示意图图3.1.2道路对洞身稳定的影响示意图3.1.3不良地质地段隧道位置的选择l研究地质条件的重要性:不论是沿河(溪)线还是越岭线,地质条件对隧道位置的选择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好的地层,对施工和营运均有利,亦可节省投资。对岩性不好

5、的地层、断层破碎带、含水层等不良地段应避免穿越,以免增大投资,造成施工与营运的困难,影响隧道安全,留下后患。若不能绕避而必须通过时,应采取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以确保隧道施工及营运安全。l常见不良地质条件有滑坡、崩坍、松散堆积、泥石流、岩溶及含盐、含煤、地下水发育等地质条件。1.滑坡、错落滑坡、错落对隧道的危害很大,因而在隧道通过滑坡地区时,必须查明滑坡类型、范围、深度、滑动方向及发生发展原因和规律,地下水情况等。一般应避开滑坡体或错动体,或在可能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通过。如图3.1.3所示。2.松

6、散堆积层堆积层常处在暂时稳定状态。一旦扰动,稳定即会丧失而造成崩坍。在这种地质条件下隧道应避开不稳定、松散的堆积层,使洞身处于基岩中,并具有足够的安全厚度。如图3.1.4甲的位置上。40图3.1.3滑坡地区隧道位置选择示意图3.1.4松散堆积层中隧道位置选择示意图但如图3.1.5所示,在堆积体紧密稳定,且不得已时,隧道也可以穿过堆积体,但应避开堆积层中的软弱层面和堆积体与基岩的接触处(乙)通过,而应将隧道置于基岩(甲)或稳定的堆积体中(丙)。3.泥石流隧道通过泥石流地段时,应结合地质情况考虑泥石

7、流沟的改道和最大下切深度,确保洞口和洞身的安全。隧道洞顶距基岩面或最大下切面要有一定的覆盖厚度,如图3.1.5(b)乙的位置,隧道洞口应避开泥石流沟及泥石流可能扩展的范围。有困难时,可修建一段明洞,使泥石流在明洞顶通过。图3.1.5隧道通过泥石流时的位置选择示意图3.1.4隧道洞口位置选择洞口位置选择好坏,将直接影响隧道施工、造价、工期和运营安全。选择时要结合洞口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运营条件以及洞口的相关工程(桥涵、通风设施等)综合考虑。(1)洞口部分在地质上通常是不稳定的。一般应设在山体稳

8、定,地质条件好,排水有利的地方。隧道宜长不宜短,应“早进洞,晚出洞”,尽量避免大挖大刷,破坏山体稳定。(2)洞口不宜设在沟谷低洼处和汇水沟处,一般宜将洞口移到沟谷地质条件较好的一侧有足够宽度的山嘴处,如图3.1.6中的B线。40图3.1.6沟谷附近洞口平面位置示意图图3.1.7贴壁进洞时洞口纵断面示意图(3)当洞口处为悬崖陡壁时,根据地质情况采用贴壁(见图3.1.7)或采用接长明洞的办法,将洞口堆到坍方范围以外3—5m处,见图3.1.8。(4)洞口地形平缓时,一般也应早进洞晚出洞。这时洞口位置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