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ID:16273177

大小:752.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8-08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_第1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_第2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_第3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_第4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七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七章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几种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研究,明了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水平,了解儿童的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退缩行为、合作与竞争的发展。教学重点掌握道德发展的理论研究,及社会行为的分类、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培养问题。教学难点皮亚杰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社会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的控制,合作与竞争的培养。本章内容的构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重点)儿童亲社会行为

2、的发展(重点)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了解)社会退缩行为(掌握)合作与竞争(了解)第一节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一、道德与道德品质(一)道德与道德品质(二)品德与社会性(一)道德与道德品质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所谓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道德品质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二)品德与社会性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特别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它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知、情、意、行二、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研究(一)皮

3、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二)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三)艾森伯格的社会道德理论(四)吉利根的关怀理论(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定义: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器质性意义的认识。1.皮亚杰的研究内容关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研究①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发展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规则。②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第二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游戏的阶段。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

4、。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关于儿童过失、说谎行为的发展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研究过失行为判断的一般发展趋势是,客观责任在年幼儿童身上出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主观责任出现稍迟,并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儿童对说谎行为的判断研究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效果轮转向动机论。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二)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作为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2.柯

5、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水平阶段特征前习俗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服从与惩罚定向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习俗水平(小学高年级)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的形象来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强调尊重法律、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青年后期)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强调尊重法律、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三)艾森伯格的社会道德理论理论提出的背景艾森伯格设计了完全不同于柯尔伯格的另一道德两难情景——亲社会道德两难情景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赞许和

6、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四)吉利根的关怀理论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和关怀的伦理道德观,并非只有一种“公正”的取向。第二节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定义从动机角度出发从行为角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一)社会生物学理论(二)精神分析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认知发展理论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助人行为2.分享行为3.安慰与保护行为四、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社会认知社会学习移情五、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角色扮演法(二)移情训练法(三)榜样示范法(四)利用归因原理第三节儿童侵犯行为的

7、发展侵犯行为及其实质所谓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进行的语言攻击、身体侵犯以及对别人权利或物品的侵犯。侵犯的分类哈吐普敌意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道奇和考依愤怒的反应型侵犯和非愤怒的主动型侵犯三、侵犯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习性学理论(三)挫折—侵犯假说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五)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四、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及其特点(一)由对物的争夺发展为由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引发侵犯(二)儿童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而且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家庭因素(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三

8、)大众传媒六、侵犯行为的控制消除对侵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