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

ID:16269884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8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_第1页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_第2页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_第3页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_第4页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张帅1,王风圳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摘要:网络情绪型舆论是指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作为网络舆论的存在样态之一,网络情绪型舆论对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政治认同感及公德认同感的消解上。开展媒介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是网络情绪型舆论中大学生认同感反消解的可行路径。关键词:网络情绪型舆论;大学生;社会认同感;媒介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

2、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及其获取越来越快捷,网络舆论在人们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舆论的存在样态之一,网络情绪型舆论也对高校学生的政治及道德等社会认同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情绪型舆论开展大学生社会认同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一、网络情绪型舆论概述大

3、众传播时代,人们与各种传播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众媒介组织已逐步成为社会现实中的核心组织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媒介化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1]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的典型代表,更是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极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积极的参与网络生活,并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对个人所关心的某一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进而形成某种舆论。所谓舆论,就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可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

4、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有学者在解析舆论内涵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网络舆论作出了较为详尽的定义:“网络舆论是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就其关心的事件或社会现象,以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化的方式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与态度的总和;利益相关、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是网络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网络特殊的传播方式使网络舆论呈现出特有的演化规律与特殊的社会影响力。”[3]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教育背景、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使得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现实存在的个人表现出不同的评价和判

5、断能力,尤其是当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变身为某种“话题”在互联网中弥漫时,更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状态。《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网络非理性情绪有滋长之势。在各种非理性网络舆论中,网络情绪型舆论是指“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4]网络情绪型舆论的的发起与传播,往往通过某一社会敏感话题,如官员腐败、拆迁冲突、道德事件等,借助于文字、图片、微视频等手段发布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极

6、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与回应。网络情绪型舆论往往伴随着“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群体极化的定义及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5]在网络情绪型舆论中,非理性、片面偏激的言论经常占得上风,不利于公众形成理性思考。凯斯·桑斯坦通过研究指出,“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平凡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6]在网络情绪型舆论环境中,由于理

7、性的缺位和非理性的共鸣,个体原有的价值观、认同感极容易受到影响。二、网络情绪型舆论对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消解认同是人们对于“我是谁”以及“我与他人有何关系”问题的一种定位,它不同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与他人交往、积累经验的结果。“社会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对于社会团体而言,是增强内聚力的必要条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7]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社会认同则是价值观教育的核

8、心与目标。[8]如前所述,媒介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在媒介化的生存状态中,人与现实世界直接遭遇的机会越来越少,媒介成为人与世界互动的中心环节,人仰仗媒介建构其实体生活。在接触“媒介事实”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一将他们与其原初的的事实进行比照来核实其真实性,相信媒介所言成为一种惯性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也因此可以将人们认知世界、适应环境的成本降至最低。”[9]尽管网络空间存在着虚拟性的特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