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60064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8
《供应室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论文:供应室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供应室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论文:供应室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关键词]灭菌器;管理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机械抽真空的方法,使灭菌柜室内形成负压,蒸汽能迅速穿透到物品内部进行灭菌。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以其灭菌时间短、物品氧化轻、灭菌效果可靠、灭菌物品迅速干燥等优点被各级医院供应室广泛应用。我院自使用以来效果良好,现将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的体会介绍如下。1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合理使用1.1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前准备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空载的b-d试验测试灭菌器真空系统的有效性,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1.2灭菌物品的装载灭菌物品的
2、包装不宜过大过紧,包外必须有明显的标记,注明名称、日期、责任人,包内必须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装放时将难于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在下层,空容器应倒置摆放,利于冷空气的排出。物品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隙,利于蒸汽的流通。预真空压力锅装载不应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不应小于柜室容积的10%。1.3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内空气的排除压力蒸汽灭菌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时间、温度、压力的三同步,压力蒸汽灭菌器内蒸汽温度不仅和压力有关,并且和蒸汽饱和度有关。蒸汽达不到饱和,即使灭菌器达到规定压力也达不到规定灭菌温度。1.4控制加热速度采用热压蒸汽灭菌,开始升温时需要一定的预
3、热时间,如果加热太快,灭菌物品表面很快达到规定温度,其内部尚未达到规定温度,易造成灭菌不彻底。应控制加热速度,使灭菌器内温度逐渐上升,灭菌物品内外温度一致。1.5操作前安全检查每次设备运行前应对灭菌器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表是否正常,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是否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电锁扣是否灵活有效,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号设备要求时方可使用。2灭菌物品的预处理2.1污染物的消毒对污染医疗器械的消毒,常选用高、中效消毒剂。有酶清洁剂、碱性清洁剂和酸性清洁剂等。器械清洗不干净,就不能灭菌。国内有关专家曾在“压力蒸气灭活乙肝丙肝病毒的实验”中
4、发现,经浸泡消毒清洗及只用清洗后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染毒实验器具,经检测证明乙肝丙肝均为阴性。而未经浸泡消毒冲洗也不用清水洗干净的染毒实验器具,就直接将染毒材料放在压力蒸气灭菌器内灭菌。虽同样给一个灭菌周期,但仍然检测到乙肝病毒rna,说明洗涤的重要性[1]。选择酶清洗剂温度是重要因素,例如某些酶清洗剂只适用于冷水,因此如温度>35℃,酶就失去效用,因此必须了解其对水温的要求,并注意酶清洗剂去污所需的表面接触时间>2s[2]。应该注意的是,有些酶接触水后被激活,2~3h后,活性逐渐下降;而且稀释时间过长或稀释溶液(水)中的杂质均可造成酶清洗液的污染或失活,使用时最好现用现配[3]。2
5、.2器械的清洗和干燥清洗是去除物体表面附着的污物(血液、粘液、组织、蛋白质)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正确的清洗处理过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器材的受损程度和操作人员被感染的机会。清洗后金属器械应检查其光亮、洁净、轴节灵活性、有无裂缝、生锈、折弯等,对洗涤处理不合格的重新处理,清洗后的器械要及时干燥。3做好质量监测3.1生物学监测使用活的细菌芽孢制成生物指示剂,其抗力均大于或等于各种致病微生物。在第1个灭菌周期(灭菌时间3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未全部杀灭。经过第1个周期后(灭菌时间5、7、9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全部杀灭。用生物指标剂来证明灭菌物
6、品内微生物是否全部死亡,是判断灭菌是否合格的直接指标,也是最可靠的监测方法[4]。监测使用的生物指示管必须放于标准包内,标准包放在灭菌柜的最低层,主要考虑蒸汽穿透物品的时间和压力蒸汽灭菌柜温度最低处,具有代表性[5]。3.2化学检测法分为包外指示胶带和包内化学指示卡两种。包外指示胶带是通过指示剂指示物品是否经过灭菌处理,包内化学指示剂对灭菌的效果起到良好的监测作用,可作为物品是否达到灭菌的参考标志。3.3物理检测法在灭菌过程中,监测和记录每一批相关的技术参数,详细记录每锅次的蒸汽压力温度及相对应的时间,灭菌器夹层及内室压力。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空锅应进行b-d试验。4加
7、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院感知识及消毒技术知识学习。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是关键,而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1]崔向.浅谈术后污染器械规范处理[j].中原医刊,2004,31(19).[2]胡国凤,李淑玲,李大忻,等.酶在医疗器械清洗中的作用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3]索继江,蒋礼恒,魏华,等.医疗器械酶洗应注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