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25522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8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材教法试题全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教法测试题学校:姓名:一、填空。1、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是()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3、中高年级教学策略中“品读体验”一环的学习目标是体会(),感悟(),领会()。4、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和()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和不同的()。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 )大雨 饥肠( )( ) 流光( )( )( )( )助威 浮想(
2、 )( ) 笑容( )( )( )( )吞枣 天高( )( ) 别出( )( )三、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恐吓(xiàhè)悲怆(cāngchuàng)苍劲(jìngjìn)四、请写出你积累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2条以上)。五、论述题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喜欢读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教法测试题学校:姓名:一、填空。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和()。2、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字和()字。3、《课标》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3、篇(段)。1、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4、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和()。5、五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次左右。三、课文回放。1.《梅花魂》围绕着梅花写三件事:一是;二是;三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联系是。这样写的好处是。2.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此声”指。这首词表达了思想感情。四、结合《长相思》谈谈如何在小学中进行词的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教法测试题学校:姓名:一、填空。1、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三个维度设计的。2
4、、高年级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字。3、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阅读的能力,提倡()、()阅读,利用()、()和()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二、填空。种类 特点作用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三、写作。请你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谈如何进行说明文的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教法测试题学校:姓名:一、填空。1、语文课程应植根于(),面向()、面向()。2、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策略包
5、括()、()、()、()四个环节。3、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和()。4、()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课程的基本理念是()、()、()、()。6、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纬度设计。7、阶段目标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本单元知识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可能是生活中的那些事情?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你是怎么指导学生理解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教法测试题学校:姓名:一、填空。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6、)和()。2、中高年级“自主探究”习作教学策略中“尝试”一环分为()和()两个步骤。3、语文教学过程是()的过程,是()的过程,是()的过程,是()的过程。4、新课标指出:“()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主体,即()。5、新课程标准指出:“()和()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体现新思想的()和()。二、单元测试。1、汉字知多少。汉字大约产生于()多年前,汉字的书体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你了解从古至今的哪几种书
7、体,请至少填三种:甲骨文——()——()——()等。2、下面这些字都有“看”的意思,请选择最准确的填在句子空白处。瞻睹览观察盼(1)坐在井底看天——坐井()天(2)观察言语和表情——()颜观色(3)左看看,右看看——左顾右()(4)站在高处往远看——高()远瞩(5)看惯了,只当没看见——熟视无()三、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对于本单元中的课文你打算怎样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教法测试题学校:姓名:一、填空1、语文教学应在()的过程中进行。()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和(
8、)。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和()的能力。3、自主学习,就是()、()、()的学习。二、填写成语新陈()()东张()()()()自明()()滥造吐故()()昼夜()()三、论述题一、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不同的看法,你是如何指导学生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