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154837
大小:10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8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本科)20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第一节课程(论)和教学(论)一、课程和课程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因为我国的学校课程长期由国家统一制定,所以学校和地方重视教学研究而轻视课程研究。随着我国课程弹性的增强和灵活性的扩大,特别是1999年6月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模式之后,课程和课程论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一)课程及其基本结构“课程”一词,我国古已有之。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毛诗•小雅•巧言》的“奕奕寝庙,君子
2、作之”句注疏,说“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中课程的大意是所分担的工作的程度。南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大抵看圣贤语言,不须作课程,但平心屏气熟看,将来自有得处”等句,其中课程的大意是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是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的意思。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的“跑道”(Cursumracecourse),英语是Curriculum,转义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引申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一词用语教育学,意思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发展,“
3、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教育主张的人对课程理解也不近相同,施滕浩斯曾列举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定义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76页。:1、尼格里(B•L•Neagley)和埃万斯(J•L•Evans):“学校旨在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准备的有计划的一切经验。”(主要针对的是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导下的学习内容)。2、印罗(G•M•Lnlow):“学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主要针对的是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导下的学习活动)。3、约翰逊(M•Johnson):“20在所期待的学习结果的一连串的结构系列中,所
4、处置的(或者至少是期待的)教学结果。”(主要针对的是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导下的教学结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令所有课程专家所满意的定义,可以说有多少个课程专家就有多少个关于课程的定义,但课程的核心问题是大家所公认的,即“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我们教材上的定义相对倾向于显性课程方面,认为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但说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就不妥了。因为这一包括已经超出了“教学科目”的范畴,因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不属于教学科目的范畴。这就引出了关于课程
5、分类的问题。根据课程专家的研究,课程基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中列出的规定了课时的“教学科目”,而隐性课程(又称之为“潜在课程”)则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第33页。,如校园文化(物质形态的如校园布局与美化,精神形态的如校风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教师与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等)、班风建设、教室美化等。《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
6、学习活动的总体”(2)转引自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77页。。“它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有作为课外实践特别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心理形成的学校传统或校风,亦即支配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等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也包括在内。”(3)同1。我国著名的课程专家钟启泉先生认为:“课程,意味着儿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的整个生活活动的总体计划。”(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178页。(二)课程论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美国著
7、名课程专家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课程论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1、学校寻求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2、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些目的;3、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4、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编制要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明智选定则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1、学科系统,包括学科知识系统、概念系统的顺序,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等。202、学生心理特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各阶段心理发展的差异等。3、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