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ID:16147773

大小:5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8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_第1页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_第2页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_第3页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_第4页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刊于“黄河志资料史”,1992年第一期徐海亮笔者在1987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大地图集》中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迁和决溢图幅编稿、绘制任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1989年,又参加“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中黄河下游变徙的研究,以及相关图幅绘制任务(中科院地理所主持)。遂较为系统地考证和考察了元代至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徙流路、泛道,和大多数泛决的流向。本文属于绘制图幅前的一些考证资料和绘图的说明文字。明清时期黄河下

2、游河道变迁概说**本段选引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说—明清时期》,测绘出版社,1994;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纽仲勋研究员统稿修改和润色文字。元代虽然南北大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一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而徐州南至清口(在今淮阴西)一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干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首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矛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工上使用了大量的人力,

3、物力,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从明初至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干流,变迁极为紊乱[1]。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走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这条北徙的河道至明初仍然存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当时,徐达方北征,乃开塌场口(在今鱼台县北),引河入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在今原阳西北)大决,分为三支,一支东流经

4、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入颍,循颍入淮,称为“大黄河”,一支仍走贾鲁河,因水流微弱,称为“小黄河”10,另一支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入安山(今梁山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用人工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至鱼台入运,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口,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入涡。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黄河下游分为南北二股:南股决自孙家渡口(在今郑州市西北),南夺颍入淮,北股决自新乡八柳树,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东明、鄄城、范县

5、等地,冲沙湾入运.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徐有贞开了一条起自张秋运河西南经范县、濮阳、滑县等地,西接河沁交会处的广济渠,引黄河的水接济运河。徐有贞开河的目的是引黄济运,漕运虽复,但河决仍旧。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大决,分为南北数股,北决占全河流量的十分之七,南决占十分之三。南决自中牟至开封县界分成二股:一股由颍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另外一支东出今商丘县南流至毫州也注入涡河。北决正流东经今原阳、封丘、开封、兰考、商丘等地,东趋徐州入运,大体即贾鲁故河的流向,也即汴道。又有在金龙口、黄陵

6、冈等处决出,冲入张秋运河的一支。同年冬决向张秋的一支因金龙口水消沙积而淤塞,从次年开始黄河下游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汴、涡,颍三道,以汴道为干流,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白昂治河,在黄河北岸从阳武经封丘、祥符(在今开封)、兰阳(今兰考)、仪封(在今兰考东)至曹县筑一长堤,以防河水北决入张秋运河。此外,还堵塞决口,并疏浚入濉、入颍、入运诸道以分洪,这次治河后,不过二年,黄河又自祥符孙家口、杨家口、车船口和兰阳铜瓦厢决为数道,俱入运河,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刘大夏受命治河,他的治河方针基本上同于白昂而更加完备

7、,采取北堤南分,疏浚汴道和入涡、入颍、入濉各分流,分减黄河水势,并在黄河北岸筑起长堤,从胙城(今延津北)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今菏泽)、曹县,抵虞城县界,“凡三百六十里,称为太行堤”,在太行堤之南还筑一道内堤,从于家店(今封丘荆隆宫西于店)经荆隆口(即荆隆宫)、铜瓦厢、陈桥抵小宋集(今兰考东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3]。这两条长堤筑起后,防止了黄河的北决,尔后,在正德至嘉靖前期黄河主要是多支分道南流和东流。明清豫鲁皖黄河下游变徙泛道示意图黄河泛道主要有五支:南路二支,一是由涡河入淮,一是由濉水入泗入淮;东

8、路三支,一是由贾鲁故道经徐州小浮桥入泗入淮,二是由曹县向东经沛县飞云桥入运,三是从上一支再分出一支由谷亭(今鱼台)入运[4]。黄河多沙,多支分流,“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5],结果造成分流诸道纷纷淤塞,并因“南行故道淤塞,惟北趋渐不可遏”[6],具体表现为入运口的不断北移,嘉靖后期,河患频仍,尤其是徐州、沛县、砀山、丰县之间的一带地区,更是洪水横流.,沙淤崇积,运道、民生都处于黄河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