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142129
大小:3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8
《噬菌蛭弧菌发展现状的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噬菌蛭弧菌研究现状的综述姓名单位摘要:我们针对噬菌蛭弧菌的噬菌斑鉴别与纯化,菌种保藏方法及研究进展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及其他国家对蛭弧菌的研究现状。关键词:噬菌蛭弧菌、鉴别、纯化、简易保藏蛭孤菌(Bdellovibrio)是寄生于某些细菌并能导致其裂解的一类细菌,为细菌的寄生菌,其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从自然水域、污水及土壤中均可分离到。由于其能裂解多种细菌以及特殊的生活方式而使之具有生态学优势,故被认为是自然净化的生物因子之一[1]。根据GC比例,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活性,耐药性和寄生性将蛭弧菌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噬菌蛭弧菌、斯托普蛭弧菌、斯塔尔
2、蛭弧菌。噬菌蛭弧菌的GC比例较高,约为50.4±0.9mol%。过氧化酶呈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蛋白酶的活性相对较低,依赖于宿主繁殖。它在特殊条件下可转化为兼性腐生菌[2];斯托普蛭弧菌的GC比例(42-43mol%),过氧化酶呈阴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呈抗药性,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宿主仅限于假单胞菌;斯塔尔蛭弧菌的GC比例较低,过氧化酶呈阳性,对弧菌抑菌剂0/129敏感,蛋白酶活性较高,可兼性寄生性,或可依赖宿主菌而生活[3]。1.1 噬菌蛭弧菌研究进展(冯晓英,顾玲,庄菱.江苏省卫生防疫站 210009) 近10年来欧、美等国在蛭孤菌(Bd
3、ellovibrio,以下简称Bd菌10)菌的基础研究方面较为深入,研究重点主要在Bd菌的生物学特性、蛋白合成、DNA组合、溶菌物质等方面。研究发现Bd菌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许多独特性,蛭弧菌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但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极强,它是利用多肽及氨基酸作为能源和碳源。蛭弧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乙醛酸循环很弱,以不完全的三羧酸循环为主要代谢途径,蛭弧菌蛋白质的含量可达干重的60-65%,DNA含量为5%。蛭弧菌DNA合成的前体物质全部来自宿主细胞,蛭弧菌可直接利用单核苷酸作为前体物质,合成其核酸[5-6]。在Bd菌噬菌作用的机理研究方面,一般认为Bd菌依靠鞭毛快速运
4、动,与宿主菌相遇后Bd菌高速旋转,同时释放一类胞壁质酶,迅速通过宿主菌细胞壁,侵入过程几秒钟便可完成,侵入宿主菌胞壁和膜之间(即所谓周质),Bd菌失去鞭毛,在宿主菌细胞周质间生长繁殖,分裂成3-4个子代细胞,同时产生某种溶菌酶使宿主菌胞壁分解,子代游出进入下一繁殖周期,完成一代需要4小时[7]。另有报道当Bd菌穿入宿主菌胞壁时,具有改变宿主菌胞壁成份的功能,如细胞壁脂多糖(LPS)结构的改变,使其失去毒性[7]。这将为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一个可研究途径。 国内对Bd菌的研究从60年代中期开始。1966-1969年司稚东教授在上海郊县、崇明岛首次分离到Bd菌,并对
5、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霍乱弧菌进行噬菌试验获得成功。后又对植物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白菜软腐病菌进行了Bd菌防治的研究。1980年在司稚东10教授领导下的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弧菌噬菌体专业实验室开展了对Bd菌的系统性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培养保藏方法、生态学及污水净化),并证实Bd菌对多种肠道革兰氏阴性菌有噬菌、裂解作用。此项研究对国内开展Bd菌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8-9]。8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逐步开展了对Bd菌的研究,北京流研所呼兰、刘秉阳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到Bd菌,并用Bd菌防护豚鼠角膜感染获得成功。北京医科大学王秀茹对Bd菌不同水体的分布及对革兰
6、氏阴性菌的净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华西医大、贵阳医大及四川、新疆等地对Bd菌生态分布与污水污染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Bd菌与污水中大肠菌群数呈正相关(r=0.7649,P<0.005),与细菌总数也呈正相关(r=0.899,P<0.005),可以用于污水监测指标及水源污染的调查[10-12]。 近5年来在Bd菌的应用开发方面,国内开展了许多研究。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弧菌噬菌体专业实验室在用Bd菌防治家禽、家畜肠道细菌性传染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雏鸡白痢病、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现场实验中获得成功。在Bd菌对动物的毒理作用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用Bd菌8×105pfu/mL
7、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经对照试验证明对小鼠无毒性反应。用Bd菌对致病菌攻击小鼠保护性试验中揭示Bd菌对防制病菌攻击,减少死亡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3-15]。1994年农业部文件,将Bd菌列入饲料药物添加剂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有益菌类中。1995年上海大学生物医药中心邵桂元等人以鲫鱼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punctata)为宿主菌,从自然界分离到6株Bd菌均对此病菌有溶菌性。并在实验条件下对病原菌的自然净化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利用Bd菌控制鱼塘细菌性病害的发生,10开展生物防治新技术提供了依据和途径。1997年厦
8、门大学生物系杨淑专等人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