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

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

ID:1612759

大小:38.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7-11-12

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传统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是建立在经典范畴观之上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原型理论重新对翻译活动的实质作出了解释——翻译本质上是通过目的语原型重建原语的活动。将原型翻译观应用于《如梦令》的英译本分析,探索此理论的指导意义是本文的目的。【关键词】原型理论;翻译原型观;汉诗词英译本analysisonenglishversionsofrumenglingunderthetranslationprototypetheory【abstract】therearelimit

2、stotraditionaltranslationtheoriesofthelinguisticschool.theprototypetheorygaveareinterpretationofthesubstanceoftranslationactivities—translationisanactivityofrebuildingthesourcelanguagethroughthetargetlanguageprototype.thispaperaimstoapplythetranslationpro

3、totypetheorytotheenglishversionsofrumenglinginordertoexploreguidingsignificanceofthistheory.【keywords】theprototypetheory;thetranslationprototypetheory;englishversionsofchinesepoetry0.引言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外学者将原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这些结合原型理论进行的翻译研究,虽然由经典范

4、畴观转向原型范畴观,但对原型概念的理解主要以理论综述为主,且存在局限性。对原型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的细致论证尚鲜有人问津本文拟对经典范畴理论和现代原型范畴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和对比,以《如梦令》两个英译本为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发现原型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1.翻译原型理论背景1.1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范畴(category)”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一个用途很广但含义模糊的术语。一种事物(如汽车)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如交通工具)及其包含的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严格来

5、讲,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王寅在其《认知语言学》一书中提到,范畴是指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形”概念构成的[1]。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对范畴的认知往往反映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历史阶段性,必然会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更加精确。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将事物进行切分、形成概念,进而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涉及对事物特征的估价和

6、认知决策机制如何组合这些特性。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到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之前的两千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其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概念的类来源于客观世界里既定的范畴,与进行范畴化的主体无关;范畴的归属是由概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2]。经典理论包含以下基本假设: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来定义的;特征是二元的;范畴有着明确的界限;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经典范畴理论认为共有的特征决定范畴的成员地位,这个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其决策过程是简单的、明确的——

7、识别某些特征的存在与否即可决定其范畴。经典理论曾普遍存在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并且对上述学科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在音位学中,一个音位,不是元音,就是辅音;一个元音,要么是高元音,要么是低元音。音位范畴的特征具有二分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先天性。由于它的应用,客观事物不再被当作一个囫囵的整体,而被视为是可以分解的集合。lakoff曾将经典理论所论述的范畴比作“抽象性容器(abstractcontainers)[3]”,即范畴就像一个容器,具备范畴定义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则在外面。

8、众多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多理所当然,范畴问题也曾一度被认为已经得到解决。但体验哲学认为经典理论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当运用经典范畴理论来解释更多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着诸多缺陷,因为高度抽象化、理想化的二元划分会给人们带来绝对化的认识方法,而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