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94324
大小:5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7
《川崎病的研究和诊治进展12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川崎病的研究和诊治进展川崎病(Kawasakidisease),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mdrome,MCLS),是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是目前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部分患儿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是主要的死因。日本学者在1967年首先报道本病,我国于七十年代中期首次报告,病例数有增多趋势。一、流行病学资料八十年代,日本小于五岁儿童的年发病率为67/10万,至1998年升达111.7/10万,而欧美国家九十年代中后期相应的年发病率约为10-20/10万
2、,我国尚未有确切的数据。80%的患儿年龄小于四岁,报道年龄最小的患儿仅20天。发病的高峰年龄在日本为6-11个月,而西方国家则为18-24个月。小于三个月的婴儿发病较为少见,约占总病例数的1.67%,提示来自母亲的抗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男女性别比为1.4-1.5:1。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居多。有一定的区域爆发流行现象,据文献报道,日本曾分别在1979、1982和1986年先后三次发生由南向北的爆发流行,而韩国、芬兰和美国不同州也均有类似流行发生。在未推行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前,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为20-25%,现已降至12%,病死率也由0.4%减少至0.1%。本病再发生率1-3%。从人
3、种情况看,亚裔尤其是日本裔人群发病率较高。有资料表明,亚裔与美国白人的混血儿其川崎病的发病率分别是黑人和白人的三倍和六倍。另据统计,1.5-2%患者为双胞胎,其中50%间隔七天内、甚至同一天发病;而同一家庭内继第一个孩子发病后,其他孩子患川崎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且常发生在相隔十天内。上述现象提示,本病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或暴露于相同的致病因素。二、病因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因至今未明。从发病呈一定的爆发流行和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病毒感染是否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因素至今从培养和血清学研究上未能予以证实。有研究发现,中毒性休克毒素(Toxi
4、cShockSyndromeToxin-1,TSST-1)与川崎病的发生呈一定的相关性;而中性粒细胞与细菌脂多糖结合使蛋白酶分泌的增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均提示感染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川崎病与使用地毯洗涤剂相关联。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推测本病是由免疫介导的、感染与自身遗传易患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川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尤以中动脉累及为甚。病程早期为全身微血管炎,约两周后表现为主动脉分支的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冠状动脉多易受累,在急性期形成动脉瘤。急性期后动脉瘤可消退或持续存在,后者可有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内膜
5、异常增厚、钙化、血浆成分浸润、肉芽增生,继而机化致冠状动脉狭窄、阻塞,也可血管再通。急性期心脏受累尚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需强调的是,除心血管系统外,其他系统和器官如神经、消化系统、肾、肺、关节和肢体等部位的血管亦可受累,出现相应症状,有些甚至危及生命。三、临床表现(一) 发热发热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一般>39OC,热程约1-2周。(二) 皮肤和粘膜表现1.皮疹:发病后2-3天出现多形性皮疹,面部及躯干较肢体近端明显,可呈弥漫性红斑、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无疱疹和结痂。会阴部出现皮疹并逐渐明显常是川崎病特征性变化。2.口腔粘膜改变:口唇红、干燥、干裂,杨梅舌,口、咽部粘膜弥漫性
6、充血。3.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渗出物。4.肢端改变:掌、足底潮红,指、趾硬肿,2-3周后脱皮,以指、趾与甲床交界处明显。5.颈部淋巴结肿大:常为单侧,非化脓性。(三) 心血管系统表现心血管系统可有心肌炎、瓣膜炎症、心包积液及心肌梗塞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心音低钝、奔马律、心律失常、心脏杂音以及胸痛、腹痛、烦躁和休克。(四) 其他系统表现消化系统:腹痛、腹泻、呕吐、黄疸、胆囊积液、麻痹性肠梗阻。血清转氨酶增高。泌尿系统:无菌性脓尿、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呼吸系统:咳嗽、肺炎(常为X线表现而无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无菌性脑膜炎、面瘫、肢体瘫痪、惊厥、意识障碍。关节:关节痛及关节炎。(五) 罕见的临床表现
7、纵隔淋巴结肿大。有因严重的外周缺血出现肢体坏疽而行截肢术的报道。四、实验室辅助检查至今对川崎病尚无特异的实验诊断手段。但综合各项实验检查有助于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作出估价和判断,利于及时治疗和随访观察。血液检查:血沉增快、血液粘滞度增高、血小板计数增多、C-反应蛋白阳性、低白蛋白血症、白细胞计数增高伴核左移。近期报道,结合临床表现,若发现周围血涂片含空泡和毒性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上升,则支持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