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ID:16042283

大小:1.40 MB

页数:110页

时间:2018-08-07

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_第1页
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_第2页
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_第3页
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_第4页
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淮安市人民政府文件淮政发〔2017〕67号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已经市委七届第三十一次常委会和市政府八届4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淮安市人民政府2017年6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109—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第一章形势分析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称,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在此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

2、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五湖”镶嵌,“八河”汇聚,1/5的国土面积是水面,被称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京沪、宁淮、宁宿徐、淮盐、宿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已经开工建设的宿淮铁路直通安徽皖北的能源基地;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苏北灌溉总渠、盐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水运网络通江达海,是我国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江苏北部重要的中心枢纽城市、长三角北部区域的交通枢纽。淮安全市土地总面积10030平方公里,约占江苏省总面积的9.8%。下辖清江浦、淮安、淮阴、洪泽4个区和涟水、金湖、盱眙3个

3、县。第一节优势条件经济实力快速提升。近年来,淮安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GDP从2007年的765.2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745.09亿元,年均增长14.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从2007—109—年的15600元增长到2015年的56460元,增长262%。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17.1:48.1:34.8调整为2015年的11.2:42.9:45.9,实现产业结构“二三一”到“三二一”历史性转变。转型升级加速推进,2015年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值3902.80亿元

4、,同比增长24.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8%。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6.0%。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淮安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大运河的关键节点、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被誉为“运河之都”。境内南有淮河入江水道,中有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北有古淮河、盐河,西有淮河干流;二河和淮沭河贯穿南北,京杭大运河将苏北灌溉总渠、古淮河、二河和淮沭河联系在一起,沟通了江、淮、沂三大水系,共同形成了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古淮河、盐河“四水穿城”和二河、苏北灌溉总渠“二河绕城”的水系格局。位于境

5、内西南部的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与宿迁市共享,还有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等镶嵌其间。全市湿地资源丰富,共有各类湿地20.14万hm2,占全市国土面积20.25%,其中洪泽湖湿地是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湿地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区域。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特色产业集聚转型发展,全市逐步形成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2”—109—新型工业化体系,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获批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和盱眙凹土特色产业基地、省新型工业化电子信

6、息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以及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的“4+3”特色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培育,获批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球贸易通等区域运营中心落户淮安。加快培育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等“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效设施农业稳步发展,累计面积120.8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17.04%。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先后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0余个。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区域发展条件优势明显。淮安是江、淮、沂三大水系的交汇点,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苏省

7、江水北调工程重要分水点。随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密集实施,淮安抢抓区域发展格局重大调整和立体交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的机遇,在主动融入中增创新优势,加快“东融西拓,南联北接”,主动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更大力度推动苏北振兴,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的支持力度,延续、完善和创新“一市一策”政策措施,在全省城镇化“三圈一极”空间布局中,明确了淮安新兴增长极的城市定位。淮安在江苏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为扩大对外开放、壮大经济实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