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

ID:16038131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7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_第1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_第2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_第3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_第4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营养与疾病学习重点:营养素与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与骨质疏松,营养、食物与肿瘤,营养与免疫,各类疾病的调整和控制原则。基本概念:1.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主要有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组成。2.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而体力和体重减少的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3.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4.骨质增生: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

2、致使骨的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基本要求:第一节、心脑血管疾病一、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血浆脂蛋白血浆脂类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与血液之中。用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类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它们是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功能单位。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之间呈负相关。(二)高脂蛋白血症因血浆中的脂类是与蛋白质结合存在,认为用高脂蛋白血症这个名称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脂类代谢失常情况。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二、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

3、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胆固醇水平;长链脂肪酸有使血脂生高的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且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系列中的EPA(C20:5)和DHA(C22:6)。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反式脂肪酸不仅与饱和脂肪酸一样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还引起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都观察到膳食胆固醇可影响血中胆固醇水平,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磷脂有利于胆固醇的代谢,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减少,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沉

4、积,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三、膳食热能、碳水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当人体长期摄入的热能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组织,形成肥胖。肥胖者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膳食中碳水化物摄如过多,除引起肥胖外,还可直接诱发高脂血症。四、膳食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证明,动物性蛋白质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性蛋白质明显。而植物大豆蛋白质则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五、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E能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维生素C参与胆固醇代谢形成胆酸的羟化反应,使血液胆固醇水平降低。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

5、泛酸、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等,在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六、膳食纤维与动脉粥样硬化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七、无机盐、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一)镁和钙镁具有降低血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机细胞完整性的功能。动物缺钙可引起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二)铬和硒铬是人体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缺乏可引起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清胆固醇增加,动脉受损。缺硒可引起心肌损害,促进冠心病的发展。(三)钠钠被认为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八、其他因素大量饮酒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饮茶有降低胆

6、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抑制血小板凝集。大蒜和洋葱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香菇和木耳都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九、膳食调整和控制原则①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②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③多吃植物性蛋白质,少吃甜食。④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⑤饮食易清淡、少盐。⑥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少饮酒。第二节营养与糖尿病一、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一)诊断标准成人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7.8mmol/L。(二)分型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及非

7、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其他型糖尿病。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一)患病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年在(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4.76%。糖尿病发病正呈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速度更快。(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饮食因素,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②生理病理因素。③社会环境因素。④遗传因素。三、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一)糖尿病综合调控原则我国学者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糖尿病综合治疗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