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台湾学界对义和团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台湾学界对义和团的研究一、中国人反洋教的原因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源流三、关于义和团运动大兴的原因四、关于义和团的性质五、关于东南互保六、关于列强对华政策七、关于庚子赔款八、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九、史料的整理与出版一、中国人反洋教的原因文化冲突说:中国旧传统旧礼俗对新的西洋宗教势力的排斥和斗争,是中西精神文化的冲突。(王文杰:《中国近世史上的教案》,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7年版,第6-7页。)李定一也持这一观点:“凡入教者不祭祖先,不敬神佛,不崇孔子,而复男女混杂同作礼拜,使得一般士大夫与民众
2、,都将教民(信教之中国人)当作丧心病狂之徒,而视传教士为伤风败俗之主使人。(李定一:《中国近代史》,台北,1953年,第205页。)美国学者柯文:认为中国人反教思想的主要基础,是儒家正邪对立(Heterodoxy-OrthodoxyAntithesis)的观念和“辟异端”的精神。(PaulA.Cohen,ChinaandChristianity:TheMissionaryMovementandtheGrowthofChineseAnti-foreignism,1860-1870.Cambridge:Har
3、vardUniversityPress,1963.)文化冲突论虽然揭示了中国人反教的根本动因,但忽略了对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面临的特殊历史环境的观照,缺乏对具体原因的具体分析。吕实强:从表面上看,参与教案的“常为成千成百的平民,但真正的鼓动与策划者,则多半为当地的官绅与知识分子”。“当时官绅及知识分子,应该是国人反教的动力。”(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66年版,第3、4页)吕实强认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有三:一是儒家传统的“华夷之辨”、
4、“人禽之辨”观念与基督教的碰撞;二是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所具有的侵略性质引起了中国官绅的恶感;三是中国社会“久已形成的种种迷信观念与习俗,以及中国官绅素所享有的现实利益及地位与尊严,因基督教的传入而大受影响”,从而引发了官绅的反弹。吕实强的结论是:“基督教在华传教一事,如不用政治武力强迫推行,虽未必能全免于冲突,但未始不可以和平方式为主,由逐渐的相互了解,而达于彼此交流与融合。其所以引起许多重大不幸的惨案,所关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根本者,并非甚多,而出于人类贪婪自私的因素,实为主要。”(《中国官绅反教的原
5、因(1860-1870)》,第201页。)关于晚清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教,吕实强认为他们把一些荒诞不经的方术与邪法,如炼丹术、房中术、祈禳、咒巫等,统统列为传教士的罪行,是对儒家的“理性与笃实精神”的漠视。陈银昆以“本土化”和“本土运动”等新概念加以阐释:“就文化接触而言,外来文化若欲生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必须关联传统文化,经过一番过滤与改造之适应过程,是为本土化(Indigenization)。若外来文化不经此一适应过程,强行移植,势必引起本土文化中成员之反抗的本土运动(Nativism)。“基督教于清季
6、再传入中国时,时值中国政权、文化并衰之际,以强文化的姿态,以保护传教条约的不平等方式,强行传入,立即引发无数重大的纠纷。由此观之,教案显然是以传统文化为认同目标的社会文化重整之本土运动。”其次,“传教运动可视为价值取向之社会运动,其意义在于促进或改变社会变迁之方向”,而反教运动“可视为反价值取向之社会运动,其目的在于抗阻传教及传教带来之社会改变,以维持现状”。由于二者“目标互异,冲突之产生势所必然。”(陈银昆:《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页。)二、关
7、于义和团运动的源流(一)源于白莲教晚清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称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其源出于八卦教之离卦教”。何健民:“中国典籍,咸称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而白莲教又发源于白莲社。”(何健民:《中国近代史》,台北,三民书局1958年版,第288页。)王尔敏认为,义和团的本质,“神的成份大,尚迷信,其原始为白莲教的余孽。”(王尔敏:《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下),《大陆杂志》第25卷第6期,1962年9月30日。)李定一虽未指义和团源于白莲教,但也认为义和团是“民间秘密会党之一”,“初名‘大刀会’,盛行于
8、黄淮流域各省,乾隆时曾严禁之。到十九世纪末叶,大刀会势力复盛。”“大刀会自称‘义和拳’,标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毓贤改拳为‘团’字,义和团之名由是而兴。”(李定一:《中国近代史》,第213、214页。)(二)源于梅花拳1962年,戴玄之撰文指出义和团与白莲教和八卦教无关。主要理由:(1)信仰不同。白莲教信奉弥勒佛,而义和团则信奉神怪、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其所信奉的神灵虽多至不可胜数,但决找不出‘弥勒佛’三字”。(2)组织结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