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13713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07
《怎样把握新课程理论下教师的角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怎样把握新课程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活动方式,是以教师和学生活动为基本内容的。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语文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完成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这一教学目标?关键是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因为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一、课堂少讲,着力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导与主体,本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可具体化,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积
2、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忌“唱独角戏”。再拿我们的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大部分内容是懂的,只有新知识和重点需要教师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讲点拨,促使学生进行思想活动,从而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例如在教读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弄明白了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先写高原的景象;接下去学习了5、7自然段,学生从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中体会到白杨树有一种不凡的内在气质,初步体会到作者已将白杨树人格化了;而到了第8自然段,作者明确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至此,我又设
3、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1.作者为什么把北方的农民比做白杨树,而不是柳树?讨论中,同学们有的细读课文,回答道:课文第8节第一句讲得很明白,“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他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有的查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交流道;“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不怕环境恶劣、艰苦,它具有坚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而当时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党的领导先,团结一致,顽强战斗,不屈不挠,它们二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有的还谈道:“柳树一般是屈曲盘旋,或婀娜多姿,柔长细软
4、,人们一般用他比做缠绵之情,如王昌龄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而白杨树钢筋挺拔、伟岸、正直,所以用它象征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最合适。”2.本文的作者赞美北方农民为什么使用象征手法,而不直接说?讨论后,有的同学讲:“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些话不能说,所以把这一意义寄予在白杨树上。”多数同学赞同这一说法。我接着问,“如是这样,那么,著名散文家杨朔倒是生活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荔枝蜜》中他也运用象征手法?”同学们一时答不上来。老师适时点拔:“象征是文学家创造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
5、不愿直说的话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地告诉读者。向《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都属于后者。这种方法帮助《白羊礼赞》和《海燕》分别冲破了国民党和帝俄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了象征的写法一般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二、优化教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每堂语文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因为这是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向盘”2,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要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性。行之
6、有效的是抓住四个结合,落实四个转变。四个结合,即:做到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落实四个转变是:1.致力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2.致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3.致力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4.致力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以第4点为例,这里主要是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比如,近年来我们搞的大语文阅读,就一改过去只放手让学生读,忽视方法指导的做法。在说明文的阅读题中常常遇到这一问题:往往一词可否
7、去掉,为什么?答案一般是:不能去掉。往往是常常的意思,在文中起限制作用,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若去掉,表达内容就与原文不符了。像这样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完成,首先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第二步解释词语的本意;第三步说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第四步紧扣文体特点说明词在文中的作用。象大致、一般、等之类的词语都可以按这个步骤回答。学生如此找寻规律,学会方法,自然也就达到了我们今天教是为了明天不教的目的。可见,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