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

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

ID:16012058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7

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_第1页
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_第2页
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_第3页
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中形成  《课程标准》(2011版)的培养目标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就把原来课程总目标的“双基”扩展为“四基”。新课标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除了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如今,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把重要标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要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关注体验,丰富经验感知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

2、,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数学活动经验产生于数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眼、耳、鼻等多种感官感受身边事物,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证明、推理等活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得不同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只有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才有可能形成数学学习经验。  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为此,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神九发射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通过课件认识1秒、10秒、15秒等时间,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感受1小格是一秒一大格是5秒,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接着感受1秒有多长,加深了对1

3、秒的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教师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促进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学生只有经历了活动,才能把在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  二、亲历探究,积累活动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得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

4、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先设计一个摆小棒的活动:每个学生用13根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案,要求重复摆这个图案,看看用这13根小棒做多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案。这个活动本身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摆三角形(摆了4个三角形,还剩1根小棒),有的学生摆正方形(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小棒),有的学生摆五星(摆了2个五星,还剩3根小棒)、等。接着,结合学生用13根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13÷3),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促使学生对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等知识体验深刻、理解到位并能正确掌握、

5、主动建构。  在接下来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结合前面学生摆小棒的例子,教师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首先结合学生用13根小棒摆三角形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如果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三角形,还可能余几?会不会余3根,余4根呢?为什么?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反思的基础上,纷纷得出:如果余3根的话,又可以摆一个三角形了,就没有余数了。紧接着,教师又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增添小棒的根数,继续摆正方形即一个数除以4余数可能是几?学生在完成手中的一组除法算式后,纷纷发现:除数是4,余数是1、2、3,那除数是5呢,除数是6呢,迁移类推,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可以概括

6、得出余数小于除数。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深刻体会到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  三、引发思考,提升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就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就是最终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逐步掌握方法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的要求,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加强分析、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如学习《

7、厘米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获得对测量单位的认识,经历1厘米长的物体的测量活动。这时,学生所获得的只是对数学活动现象及过程的体验。在这种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交流,实现活动经验数学化,促使有效经验的形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怎样认识厘米的,学生总结了自己的做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说说可以通过哪些活动认识厘米?学生交流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1厘米的活动有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