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构建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机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机制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教育;人口素质 [论文内容提要]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的城市化,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化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而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机制,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特点 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数量多、质量低的特点,不能适应现代
2、化生产的要求。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导致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集中的第三产业为例,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适应现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2004年,我国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19年,是第三产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但与日本相比,我国这些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仍旧低于日本0.8年。而且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ʍ
3、77;有资料表明,2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提升较快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社会服务业,而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交通通信、卫生、教育、科研和机关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出现下降,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的就业比重变化幅度较小。 二、现阶段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培训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的学历提高和在职培训方面,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ʍ
4、80;职后培训的机构还不健全,机制有待完善。从整体上看,各类各级教育衔接不畅,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较低,各教育机构对城市的文化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不能满足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方面,内容单一,方法落后,与城市经济发展针对性不强,导致职业教育层次不高,普及面较窄,主要以城市青年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人群为主,而一些临时工、城市民工都排除在职业教育之外,他们大多是“放下锄头就盖楼”的农民工,基本上很少接受过相关的技术教育培训,更难做
5、到持证上岗,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外型建筑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2.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子女”现象和农民工子女“流动”学习大量存在。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出现了农民工纷纷外出打工的“民工潮”。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子女”和农民工子女“流动”学习现象。 “留守子女”4一般由那些留守在村子里的不能出门的年迈老人照顾。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
6、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 农民工子女“流动”则是家庭条件好一些或者家里没有人照顾,子女们随着父母一同进入城市。由于进城农民工学历、技术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大多只能做一些零碎的粗活、重体力活或者临时工等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在城市中没有固定的工作,相对于城市居民,他们收入菲薄。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投资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7、;他们一般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活环境条件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更多的是“流动”工作。因此,孩子也跟着他们满城市“晃”,今天插班这个学校明天插班那个学校。同样,和农村“留守子女”一样,影响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农村学生源向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市转移成为趋势。农村学生辍学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而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农村学生源开始向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市转移,因为城市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许多
8、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农村地区的农民不辞辛苦劳作,只为了孩子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更有甚者,从幼儿园开始就送到城市里面上学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