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类理论2010

知识分类理论2010

ID:15981008

大小:7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6

知识分类理论2010_第1页
知识分类理论2010_第2页
知识分类理论2010_第3页
知识分类理论2010_第4页
知识分类理论2010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识分类理论20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知识分类理论2010-05-2110:53知识分类理论(le_le6677)知识分类不仅对课程论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论的研究。如何确定知识的性质,如何对知识做出分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同的知识观就产生不同的知识分类理论。一、知识的定义如果我们要说出什么是知识,什么不是知识,就必须首先介绍知识的定义,可是,因为知识作为全人类共同使用又极其抽象的概念,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它的内涵和

2、外延存在着诸多差异。(一)知识定义中的“泰阿泰德问题”尽管知识是日常生活里的中心组成部分,但知识的确切定义仍然是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极大兴趣的话题。在哲学界,人们把知识的定义问题称之为“泰阿泰德问题”。许多思想家的论述,知识必须具备三个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但要达到这样的三个条件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知识定义的的问题就成为人类认知史上最根本也最难解决的“泰阿泰德问题”。Purser&Pasmore认为要精确地定义

3、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何谓知识?如何获取知识?何者是有效的知识?这些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但若无法回答知识是什么,将难以设计能产生更多知识及有效利用的组织。因此,Purser&Pasmore则将知识定义为:“用以制定决策用的事实、模式、基模、概念、意见、及直觉的集合体。”Badaracco将知识定义为:从人类活动中所获取的真理、原则、思想及资讯。日本学者田中郁次郎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多元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意义。知识牵涉到信仰、承诺与行动等,可分为内隐与外显知识。何光国则认为知识是(1)经验累积的纪录;

4、(2)事实组织的系统化;(3)对事实的理解;(4)一种理解的行为或状态;(5)人的已知和未知。此外Davenport依据知识的特性指出,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而且还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在我国,对于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博弈圣经》中知识的描述是“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

5、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由上述可知,知识是抽象的,是借由某种形式呈现以传达概念。例如:

6、古代的结绳记事、白旗示降等,都是借由结绳、白旗等符号来传达概念,但是当人类活动越是频繁,则简单的符号就不足传达双方的意念,因此,有了文字、语言等符号兴起以作为沟通的工具,在沟通过程中还是需要经过思考,最后才能产生出知识,由此可知,知识就是经由前人的经验累积形成的。(二)知识的本质属性在知识的多重属性中,知识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应该是最根本的属性及其他属性衍生的基础知识的主体性是指知识体系中的主观知识部分,其首要特征是主体的创建性。没有主体的创建性,世间就没有知识这种东西,因为所有的客观知识都是由主观知识

7、转换而来的,强调个人的思考对知识产生的重要作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西方知识论的重点论题,这句话强调由我的思考来判定世上的是非,于是,“我思”便成为获得知识的起点。在我国知识发展史上,自孟子以来,无数学者都提倡积极主动的求知精神,从古至今,知识就表现出了它最重要的本质——主体性。知识的内在性指人本身固有的属性在知识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人所具有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主动求知的天性。知识的内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的起点和源泉,20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最先提出对知识进行隐性与显性分类,知识的内在性可以用隐

8、性知识来表征,表现为对外在事物的领会、判断、技巧和控制能力等,主要靠人们的“所知”与“所思”来反映。二、西方知识观的演变(一)古代西方教育学家的知识观:“感知+思辨”的二元论自从哲学诞生以来,哲人探索知识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一般说来,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知识的问题上持二元的观点,他们既承认知识产生于现实的人间事物,然而又肯定“真知”来源于天国神灵;既承认各种事物有赖于感官去感知去认识,去学习,但又坚持“真知”必须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