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54616
大小:4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6
《探讨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课题论文课题名称:浅析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姓名:周姜蕾张逸雯朱依青杨敏门鑫指导教师:白述亮年级:2010级12班学校:庆阳市第一中学起止时间: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2月20日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11 目录一、叛逆心理的含义二、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成长阶段自然的心理“断乳期”(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三)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四)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三、叛逆心理的危害四、如何面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三)学生自我解决方法11 探讨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内容摘要: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构成,家长、学校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共同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关键词: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在校园里的同学们穿奇装异服,行为举止各方面都表现的与他人不同,也可以说为另类,别人安静学习时他故意大声跟同桌讲个笑话并让其他人都听到、课堂上听歌聊天、老师讲话时故意打岔。这些事实上都是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的青春期叛逆心理的种种表现。一、叛逆心理的含义所谓的叛逆心理是指高中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个言行不一致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有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它喝彩。而根据调查,在中学生当中真理解“叛逆心理”这个名词及意义的只有22%11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叛逆心理"就是"酷"的表现。当观点遭到否认后表现出固执的态度,有强烈的表现欲,极度反感父母亲了解其日记或个人信件隐私,对父母的教育言语不是跟顺从,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符合潮流,而家长的思想往往是不适宜的;在学校对老师极度反感其居高临下的说教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式面子,有时故意课堂上和老师抬杠,甚至不顾后果和老师发生冲突;讽刺表现进步的同学。二、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1.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我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在观念上与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自信而自尊,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才能。不管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父母、教师的讲解,或者书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面争论不休。2.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11 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二是部分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11 叛逆最大的影响是家庭功能的示范,家长失去了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结果导致孩子在复杂环境中,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判断力去观察和思考。如此,孩子既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还可能因为力量弱小,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柔弱感,留下一些心理隐患。就如大海上的小船,失去了指南针的指引,就只能胡乱航行。根据调查,67%的青少年不跟父母沟通,83%根据调的青少年遇到问题不跟父母商量。某少管所统计,2008年接受的青少年中100%都有叛逆心理。事实上人与人多一些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增进了解与信任,用理智的方式来化干戈为玉帛,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正是因为人缺少了心与心的交流,才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不理解,并渐渐成为了对别人的不信任,随着彼此猜疑,一点点加深激化,最终形成了矛盾。但矛盾不是不可以化解,只是人不愿去化解,就将它发泄出来了。不论遇到什么事,一定要学会沉着、冷静,努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3.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问卷调查表明,有31%的高中生不满老师有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4.11 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流星花园》,韩国影片等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调查得知,有26.31%的高中生十分欣赏并极力模仿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三、叛逆心理的危害有一部分人为逆反辩护。他们的理由是逆反是成长的必然现象,是孩子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对此,我也是赞同的。他们所辩护的逆反,也是我愿意辩护的。我所要反对和认为应该引起家长们警惕的不是逆反,而是当逆反成为一匹桀骜的野马——叛逆的时候!正如微风给人凉爽,狂风却让人恐惧一样,逆反是成长路上美丽的微澜,而叛逆是成长路上的激烈风暴,随时可能卷起孩子柔弱的身躯!“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11 2005年11月,公安部通报第三季度全国社会治安情况,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指出:当前是违法犯罪的活跃期,违法犯罪出现了三个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突出是其中之一。2005年1月至9月,全国抓获实施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占该类犯罪人总数的,17.11%,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从1997年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犯罪类型集中表现为抢劫、强奸和盗窃,在押未成年犯中上述犯罪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64.14%、11.13%、10.15%,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2000年山西省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数为466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348人)的34.16%;2001年5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569人)的33.19%;2002年688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975人)的34.18%;2003年700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2241)的31.12%。暴力犯罪人数的绝对数量呈增长趋势,其中,2001年比2000年增加66人,2002年比2001年增加153人;2003年比2002年增加12人。四、如何面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11 1.首先,要对叛逆有正确的认识。固执己见,坚持"我的孩子就应该听我的"的观念,势必火上浇油,更加严重;其次,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特殊的人生阶段存在的一些心理和行为弱点,正视之;再次,鼓励孩子多角度思维,学会换位思考,区分独立自主和叛逆,追求前者,拒绝后者;最后,鼓励孩子提倡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努力追求之,自觉的改变和完善自己。当孩子叛逆行为较严重,亲子关系较僵硬时,其叛逆心理和思想可能较为顽固,这时就必须咨询专业的教育机构了,以防止叛逆心理进一步发展,酿成严重后果。2.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请上家长对他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还会把孩子逼上极端的道路,不仅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伤害,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人生在世孰能无错,不要因此就给孩子判了刑定了不可原谅的罪。 11 2-3岁的宝宝或多或少地开始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他们变得任性、不听话,经常会说“不”。这其实是宝宝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将这一特殊的时期称作“第一反抗期”。宝宝们认识到自己是单独存在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他们有了不同于父母的想法,独立自主的要求也变得日趋强烈;他们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同时,他们还不能胜任很多事情,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孩子的内心会有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她也会发点小脾气。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平视他们的叛逆行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因此,教师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做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11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学生自我解决方法:(1)、读书明理,增强自我完善的方向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而且书中对各种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可以作为做人的尺子和镜子,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榜样和范例,从中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格模式,这就是对自己性格塑造的一种追求,也是自我完善的一种理想目标。有了这样的一套理想目标,自我完善才有了明确的方向。 (2)、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凡事不要总赖于别人的监督,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而去放纵自己 (3)、实践锻炼、磨练性格。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11 可见性格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因此主动争取各种锻炼机会,丰富自己的经历,在实践中去磨练自己,这样才能攀上理想人格的峰顶。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