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蔡传媒事件的两点意见

关於蔡传媒事件的两点意见

ID:15954166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6

关於蔡传媒事件的两点意见_第1页
关於蔡传媒事件的两点意见_第2页
关於蔡传媒事件的两点意见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於蔡传媒事件的两点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關於蔡傳媒事件的兩點意見人間福報,2012/8/10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0408 馮建三八月二日,台北的兩家報紙刊登了兩篇文章,〈媒體不應也不必與學者為敵〉,媒體不應也不必與學者為敵2012-8-2王健壯,中國時報。以及〈我很大,我不怕〉。〈我很大我不怕〉,(林濁水)2012年08月02日Apple兩篇所說,皆因蔡衍明先生而起。在擁有兩家知名的電視公司、兩報及一刊之後,作為全台首富的蔡董事長再要領銜,購買全台灣約三分之一有線電視系統的控制權,是否適合?兩位作者的判斷不同,前篇說可,但認為蔡傳媒敵視學者,並不妥當

2、。後篇說不,理由是2009年起,已經連年下降的台灣新聞自由,勢必更受重創,若蔡進一步擴張版圖。儘管見解有別,但二文的論證都有問題。指蔡傳媒與學者為敵,弄錯重點,致命之處是蔡傳媒「輕生尋短」,執意與自己為敵,不是今日之是,糾正昨日之非。2009年,蔡購買自家報紙的頭版刊登廣告,並以內文與電視頻繁的冷嘲熱諷,給人羞辱政務官及霸凌讀者的感覺。當時,蔡要求批評者以電郵等形式道歉,否則可能法庭相見云云。近日變本加厲,除再度密集以影音與文字轟炸,蔡的幹部要求被其盯梢的人,證明自己不是幕後導演,沒有花錢指使特定人群至其公司抗議。對此,外界厭惡而強力反彈的力道,已到七百位素不相識的學生,冒雨群集抗議,不少專

3、欄作家則不分色彩,罷寫撤稿,卻還不見蔡幹部的反省,反倒「揚言告學生 點名王小棣煽動」。〈林朝鑫再揚言告學生點名王小棣煽動〉,新頭殼newtalk2012.08.03林靖堂/台北報導,當日讀取自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7847 但是,傳媒自由報導與評論的重要保障,不正是若無惡意、有合理懷疑與證據,就應基於公共利益的驅使,對可受公評之事發言嗎?蔡傳媒推翻這些原則,只准自己恣意指東道西,外人反倒不能據理評論。假使所有蔡傳媒報導或批評的人,都用相同的標準相繩,(蔡)傳媒無法存在。蔡傳媒自掘牆角,自曝其短、損人不利己,可說愚蠢,若有員工為此而羞與為伍,

4、但為稻糧謀而忍氣吞聲,致使蔡傳媒士氣低疲,也不意外。 〈我很大,我不怕〉重複了近年來,多次有人引用的說法,指「2008年台灣的新聞自由度…亞洲第一,世界第32;但馬政府一上台…連三年從亞洲第1掉到第2再到第8,全球從43到47再到48。」但這個批評容易造成誤導,無法讓人看清真相,遑論敦促政府提出政策,改善新聞自由。 評比新聞自由的機構從1994年起,保留原分類,但另依據政經法制指標,這三類指標是1.是否存在法制體系可讓記者較自由地取得並散發資訊?2.是否政治體制得以讓記者自由地取得並散發資訊,卻同時並無政治騷擾、干預、威脅?3.是否記者自由地取得並散發資訊的能力,沒有受到經濟力的各種限制(如

5、over-mightyproprietors,又如紅包等賄賂)的影響?給予各國分數,最自由是0,最不自由是100。30分以下是「自由」,31至60分是「局部自由」,其餘是「不自由」。據此,台灣都是「自由」,2005得分是21,其後三年都是20,2009年是23,2010與去年都是25,仍然與日本的21與22,美國的17,都在「自由」之列,反而是南韓與香港跑到了「部分自由」的32與33。 據此可知,台灣2009年以來的自由度是略有下降,但不是常見引述方式那麼誇張,並且下降的原因除與政治箝制有關,也可能出於「記者受到過度強勢業主(over-mightyproprietors)」干涉所致。不過,更

6、重要的是,假使我們在本世紀的前八年,擁有亞洲第一的新聞自由,這是什麼樣的自由?最多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自由,也可能是失業者仍可找工作的自由、低薪者仍可找高薪的自由。對於失業者與低薪者,強調這樣的自由,是訕笑、是吃豆腐。 更有意義的自由不是這種自由,是芬蘭、挪威、瑞典等國家的自由。多年來,他們的新聞自由高居榜首(10或11分),原因是這些國家的新聞工作者擁有合理資源,可以自由按照專業的要求,採編與調查他們認定重要的事件,亦能盡情評論。不僅公共廣電機構規模龐大,能夠作為傳媒市場的領頭羊,1960年代以來,北歐國家對於報章等平面傳媒,亦有資源挹注,近年並已補助網路。 英國主張市場自由的週刊《經濟學人

7、》因此說,「許多國家的實況是,自由表意的主要障礙不再是言論檢查,而是錢。好的新聞事業得花大錢。」Economist,2004.12.18:69-71讀此,我國的自由派與市場派,無論在朝在野,也許願意翻轉認知,進而改變態度與行為,不再要求政府無所作為,而是思考,究竟放任類如蔡傳媒這個作法,就能有大錢投入新聞,還是得另作調整,責成政府研究、理解與儘量師法芬蘭、挪威、瑞典,推出政策以求升級我們的新聞自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