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

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

ID:15946444

大小:4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6

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_第1页
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_第2页
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_第3页
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_第4页
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提问看教师的教学陈爱娟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文本、走进文本,在文本探索中激发兴趣,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不同的提问方式体现出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这里仅择最近流行语文教坛的几种提问方式,通过剖析其优劣,借以抛砖引玉,引起大方之家的思考。一、从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言,可分为法理式和体悟式两种。法理式。提问看似只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观点,实际上直接指向课文——学生只有从课文中找寻相关语句作为证据,才能以“铁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听闻者心服口服。由于它

2、很类似法官审案,将大量事实摆放到“被告”面前,说服“被告”的辩驳,故称为法理式。有位教师上《项链》,在学生预习后,向学生提问:“玛蒂尔德是可怜的还是可恶的,值不值得同情?”(见《课堂创新教学设计策略》江苏扬州中学陈国林《语文教学通讯》2008.2A)作为课文创新设计的切入点,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让学生阅读后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和自己的感情倾向选择。提问的方式,前句是选择式的——让学生从两个问题中择一个作答,后句为是非式的——回答只能是肯定或否定,两个问题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即只有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才能作出

3、自己的感情判断。它跳出常规教学从小说三要素入手由情节复述转到分析人物、写作技巧的套路,转向尊重学生主体,看重他们观点;问题直接“关涉到主题的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呈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一点,是问题中“可怜”、“可恶”之间并无任何关连,能极大引发学生的争鸣探讨,激起他们研读课文的兴趣——是将女主人公作为弱者看待呢,还是认为女主人公因贪慕虚荣而自作自受?不同的立场,彰显不同的情感倾向,这,都会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研读文章,深入

4、文章内部,企图从中挖掘出对自己观点证明有利的证据。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言说中摸到他们学习的方向、回答问题的思路、对语言感悟力的高低以及感悟的角度。不过,这种提问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只提供两种选择,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将还存在对女主人公第三第四种感情(看法)的情况先决性地排除在外,实际上隐含着摒除多元思维的倾向,学生很难有即时性生成。这种局限来自简单的问话方式,如果改为开放式:“读了课文,你对玛蒂尔德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她值得同情吗?”,也许局限会自动排除。5从问题入手,提纲挈领式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

5、本,从文本中寻找情感产生的依据、观点支撑的材料。这种提问方式既可放在教学初,又可放在课文熟悉后。学生寻找“证据”的过程,就是自己研读文本、品味文本、深化理解的过程,其中,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有所变动,表明他对文本的研读真正落到了实处。这种法理式问题正越来越多地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运用,也比较适合各种文体的教学。体悟式。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也要从文本中找寻依托,但更多的要靠学生的体悟,即学生根据已有学识和阅历,对问题中涉及的情感信息,进行感悟体验,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体悟式问题多集中在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某位

6、教师抓住《散步》的开头提问:“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写成“我们全家在田野散步”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见《课堂中文本细化的追求及机智处理》,《中学语文教学》2008,2)而鲁迅先生在描述刘和珍前去参加请愿时,也采用了类似的表达:“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于是有教师抓住这点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会语不成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两位教师的问题,很明

7、显地紧扣了“新课标”核心,典型地体现出语文的“感性”特点。。学生如果要准确回答,一定要沉潜到文本中,在课文的反复品读中逼近作者心胸,靠近境界,生出感情,获得体验。老师安排的教学思路当为:“美读——体验——感悟”美读为激活、唤起感受,体验要联系自身实际,感悟有自己见解:作者之所以将原本可以简写的句子有意变得非常“啰嗦”,一句三顿,前者为了表达出一家人的和睦融洽,由衷体会到作者对家人的挚爱;后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学生遭遇不幸后的悲愤与沉重。当然,体验过分侧重感性,会适度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

8、之失却对作品的理性思考与评判,失却对作品的审视与反思。因此,老师还可联系背景知识,对作者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情作出学理上的判断推理。这个问题立足教者视野,以让学生课后探究形式“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从而走向作者心灵深处、情感内核。体悟式问题遵循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体验。当学生细品文章时,教师既可教以朗读技巧、默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不同方法,熏陶学生文化修养,又自觉渗透了情感教育,使学生觉得,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