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27955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6
《辽师大版信息技术七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教师姓名学生年级七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一课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的内容,内容为1课时,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的传输及获取方式、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打好知识基础,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本节是基础性理论知识,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基于
2、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通过了解,他们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本课学习后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的概念;2.知道信息的传输及获取方式;3.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分组寻找、公布不同信息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辨别、选
3、择、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本课程的决心;2.培养学生树立自觉、高效的信息意识。教学重点信息的传输及获取方式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课件演示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准备的各种信息素材、教学光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 听 讲 提出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导入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或播放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电脑广告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改变
4、我们的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了解信息,认识信息,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导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门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受益匪浅。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门知识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社会的小主人。 导入新课:“无处不在的信息——信息的概念”。认真观察 新课讲授 一、多姿多彩的信息世界出示电子板书:(1)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个人信息。(2)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信息?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你能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吗?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互相传递消息,而传递的这些内容就是信息。 课件展示:信息的正确概念
5、。 教师与同学反复朗读。认真观察 回答提问 思考回答 朗读,加深印象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信息的传递有不同方式的认知。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示,使学生能够自主说出不同方式传递的内容为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交流 研讨指导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从不同渠道寻找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及娱乐信息;分组收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公布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按小组向全班汇报收集的信息。自主 学习二、信息的传输与获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获取到的信息?指导学生回答。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的?学生回答。事实上,信息只有在传递和交
6、流中才能发挥作用。而信息在传递中需要通过载体。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看一看从古至今,信息载体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出示电子板书:信息的传输与获取。过去,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借助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信息,这样获取的信息要受到时间、空间、感官灵敏度的诸多限制。现在,通过书籍、电话、广播、电视等,我们可以间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我们获取的信息量在成倍地增加。只要通过鼠标的轻轻点击,我们就可以浏览到数以万计的不同信息。思 考 回 答 自主阅读教材 跟随教师思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信息传输与获取的教学内容
7、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 总结三、信息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因为获取了准确信息而成功的?引导学生回答。思 考 回答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是啊,信息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信息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及时地掌握更多的信息。教学评价设计1、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2、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3、协作能力的评价教学反思1、教学情况反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