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ID:15854505

大小:2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6

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_第1页
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_第2页
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_第3页
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_第4页
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部分媒体信息泛滥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大众传媒带给思政教育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定层面。倡导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途径如下:明确媒体素养教育的计划和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加快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编制青少年媒体素养的课程和教材。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思政教育;挑战;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93-02  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2、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可见,大众传媒带给思政教育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一、大众传媒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传媒带给思政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  1.不良信息导致思政教育环境受到污染。在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电话、手机、网站、QQ、BBS、微博和博客等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学校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一

3、方净土,大众传媒信息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他们成了各种信息的主要消费者。这些信息有健康、腐朽之别,亦有正面、负面之分,它们不断地侵蚀着校园文化的肌体,时刻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侵蚀着他们的心境,对于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虚无感,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甚至因为长期浸淫不良信息,导致犯罪。  2.“三俗”文化充斥信息传播市场,正统文化被置于尴尬境地。庸俗文化平庸鄙俗,鼓吹追逐蝇利,拜金尚物;低俗文化趣味低级,言语猥琐,格调低下;媚俗文化引诱庸俗、低俗之辈趋炎附势,迎合屈就。“三俗”文

4、化诱使少数学生养成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漠不关心,追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和评判成败的标准,同时张扬“现实”原则,把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作为行事待人的准则。弃绝正统文化,对“三俗”文化的追随,最终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信仰缺失,胸无大志,空虚茫然,形成颓废的生活态度。  3.本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大众传媒促成了“地球村”的形成,为异域文化、思想、异域风情的广泛交流与融通提供了多元、开放的快捷对话渠道,然而,西方强势国家长期在信息传播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他们利用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快捷性、隐蔽性,大肆地宣传其政治理

5、念、价值观念、行为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部分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倾斜,而且,精心设置的西方文化泛滥,容易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对西式生活产生错觉,误以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已经过时,西方文化才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大众媒介带给思政教育对象的冲击  1.大众媒介造就了“童年消失”的一代。与印刷时代年幼者必须通过专门的教育获得诸如识字、阅读等技能,从而步入成人世界的历程不同,在电子媒介时代,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和通俗浅显为主要特点的图像信息传播方式促使年幼者能比较轻易地步入成人世界,从而使未成年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导致出现“童年的消逝”现象,进而导致一系

6、列的社会道德问题,效仿成人犯罪活动促使低龄化犯罪率大大提高,责任意识淡化,虐待和侵犯儿童的案件频繁发生。  2.大众媒介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偏离和行为失范。缺乏积极有效监督的大众媒介,不仅欠缺对色情、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而且如果被传播者主观的把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融入就可能诱使青少年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尤其是当被传播技术占优势的国家利用时,就可能无意识地在其“普世价值”的欺骗下消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3.大众传媒交流方式导致人际关系淡化。大众传媒使人际交往方式多样化,沟通和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灵活。然而,过度依赖媒介,就会减少与

7、朋友、家人的相处和用语言交流的时间,也不容易直接传递表情、动作和姿势等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媒介传播的隐蔽特征也让部分同学遮掩真实的个性,拒绝与人际之间的深层次交往,容易使个体形成孤独、焦虑、忧郁等不良心态。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视域融合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1.媒介素养教育内容。1992年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因此,获得这些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考虑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状况与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特点,其

8、内容应该包括:了解媒介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