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ID:15835212

大小:42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6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_第1页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_第2页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_第3页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_第4页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抗菌药和抗真菌药(AntimicrobialandAntifungalAgents)基本要求第一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AntimicrobialSulfonamidesandAntibacterialSynerists)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噁唑(Sulf

2、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

3、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Leth

4、alSynthesis),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代谢拮抗概念已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疟及抗癌药物等设计中。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是在研究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广谱抗菌药。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

5、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同时,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甲氧苄氨嘧啶的4-位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也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大量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研究,总结出其活性与结构关系:1.氨基与磺酰氨基在苯环上必须互为对位,邻位及间位异构体均无抑菌作用。2.苯环被其它环替代时或在苯环上引入其它基团时将都使抑菌作用降低或完全失去抗菌活性。3.以其它与磺酰氨基类似的电子等排体替代磺酰氨基时,多数情况下均使抗菌作用基本减弱。1.磺酰氨基N1-单取代物都使抗菌活性增强,特别是杂环取代使抑菌作用有明显的增加,但N1,N1-双

6、取代物一般丧失活性。2.N4-氨基若被在体内可转变为游离氨基的取代基替代时,可保留抗菌活性。3.N1-,N4-均被取代时,若在体内N4-氨基可被释放,仍有N1-取代物的活性。例如柳氮磺胺嘧啶第二节喹诺酮类抗菌药(QuinoloneAntimicrobialAgents)喹诺酮类药物是继磺胺类抗菌药后又一类划时代的抗菌药。1962年发现具有新的结构类型的抗菌药──萘啶酸(Nalidixicacid)到今天已经开发出数十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一些的抗菌作用可与优良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媲美。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一般被认为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

7、Nalidixicacid、吡咯酸(Piromidicacid)为代表的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的药物,但抗菌谱窄,易形成耐药性,作用时间短,中枢副作用较大,现已少用。第二代是以西诺沙星(Cinoxacin)和吡哌酸(PipemidicAcid)为代表,虽然仅对革兰氏阴性菌药物显活性但其副作用较少,在体内较稳定,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对尿路及肠道感染也有作用。特别是PipemidicAcid由于在其分子中引入碱性的哌嗪基团,使得整个分子的碱性和水溶性增加,从而使其抗菌活性增加,这主要归于哌嗪基团能与DNA促旋酶B亚基之间相互作用,

8、从而增加此药对DNA促旋酶的亲合力。现已证实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点为DNA拓扑异构酶Ⅱ又称回旋酶。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为在喹诺酮的6位引入氟原子,使得此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吸收、分布代谢状况均佳。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