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

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

ID:15800488

大小:6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5

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_第1页
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_第2页
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_第3页
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_第4页
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案构成盗窃罪还是故意毁坏财物罪一、案情简介:甲有偷手机的癖好,见到别人的手机就想偷来据为己有。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竟偷到了120部手机之多,每偷到一部,就将其扔到柜子中锁起来,并无使用或销赃之行为,直到案发。二、观点争议: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不过其在盗窃他人手机行为上存在精神障碍,每每此时便陷入心神耗弱,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二种观点认为甲的行为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行为,理应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三、评析: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一)如何理解盗窃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谓“非法占有”,乃是盗窃、诈骗、侵占、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必备之要

2、素,也是和挪用、毁坏型犯罪相区分的关键。在学理上,关于“非法占有”包含要素之争共有三种观点:只包含排除意思说,只包含利用意思说,和需兼有二者说相关学说之争可参考日本学者刑法各论教科书,如大谷实、大塚仁、西田典之等,综合介绍可参考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黎宏《日本刑法精义》等。在此不加赘述。。一部分同学主张排除意思说,认为行为人只要具有了排除意思,即具有了非法占有之目的,而无需利用。而本案中甲将手机偷来的行为即排除了原占有者对手机的支配,已足以认定为有非法占有之目的。但是,仅仅具有排除意思,并无法使盗窃、诈骗等取财型犯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相区别。试想,甲以毁坏财

3、物的目的而从乙处偷来其电视机,将其毁坏的行为,将构成何罪?按这种观点,毁坏财物的目的肯定能解释为排除原占有人支配,而使该物至于自己支配下的排除意思,因此就可以认定甲有非法占有之目的,故而甲应当构成盗窃罪。那么,在这一学说之框架内,任何在毁坏财物的目的下,以盗窃手段获得财物的,构成盗窃罪;以诈骗手段获得财物的,构成诈骗罪;以抢劫手段获得财物的,构成抢劫罪;以抢夺手段获得财物的,构成抢夺罪……如此一来,如何获得财物进行毁坏之才能够被评价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毕竟“毁坏”行为中必然揭示出“排除意思”类似,盗窃财物后毁坏者,被认为是事后不可罚之行为,原因就在于行为人既然占有该物,

4、便自然排除原权利人的占有,可以对其进行任意处置,包括毁坏、抛弃,而不能再被认为构成新罪。反之亦然。,即使当着占有者之面进行毁坏的,也可认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能够进行毁坏,就足以认定为行为人已经事实上“占有”了该物可以理解为行为人在毁坏财物的一瞬间已经获得了财物的占有。如甲与乙口角,甲大怒,忿而将乙身边之笔记本电脑毁坏,其毁坏的行为,就是自己排除乙对电脑之支配,非法占有的行为。有人认为,甲在毁坏电脑时乙在场,有马上进行制止之可能,故而不能认定为甲实际上已经排除了乙的占有,获取该物。其实这仅仅是盗窃罪等获取型犯罪的既遂标准的认定问题,是“控制说”、“失控说”、“失控+控

5、制说”的争论,并不影响盗窃罪之成立。试想:丙趁正在吃饭的丁不备,拿起其桌上的钱包就跑,丁马上站起来将丙制服,难道能因此认定为丙不构成盗窃罪吗?又有人认为,甲没有支配财物的一个明显的过程,不应当认为其有排除乙支配的意思,也不能认定其已获取该物。只能理解成观念上的“占有”。但试想,任何人都只能毁坏自己所有的财物,甲既然敢于毁坏该物,就足以认定其有以该物所有人自居,排除他人支配的意思。并非只要财物必须处在本人支配下公示一段时间才能认为其以所有人自居,完全可以从事实行为中进行推定。,似乎其底限也是盗窃罪。这样一来,这些取得型犯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究竟如何区分?而故意毁坏财物罪这

6、一在各国刑法中都规定的罪名,是否还有存在之必要?再者,环顾各国盗窃之刑罚,一般均重于故意毁坏财物之刑罚。按照不少学者的观点,理应是毁坏财物行为对法益侵害的可能性更大、更彻底、也更严重他们从社会财富总量入手,认为盗窃他人财物者,终究仍使该财物对于整个社会有价值;而毁坏他人财物者,财物无法发挥任何作用,对于社会是负价值。但笔者无法表示认同,因为判断一个行为的法益侵害程度,不宜更多从整个社会经济价值的角度入手分析,而应当仅仅针对被害人入手。毕竟财产犯罪侵害的是被害人的财产,无论是偷窃也好,毁坏也罢,被害人都丧失了财产了占有,在法益侵害程度上而言是等同的;如果根据对整个社会的

7、经济价值来衡量,对其就是一种不公平。,故后者之刑罚本应重于前者。究竟原因为何?不能不引起吾辈之思考。有学者认为,这只能是因为盗窃罪是高发率案件,基于刑事政策之需,应当对此等犯罪加大打击力度,方能进行遏制。但我难以表示完全认同。毕竟刑法条文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底线,其中体现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因熠熠生辉,非易变之刑事政策所能掩盖,如何仅仅根据一般预防之威慑,来解释盗窃珍贵文物者可以判死刑而故意毁坏者则最多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之严重失衡?况且,仅仅认为频发,就弃基本原因于不顾,是否因小失大?按照这一理论,今年某罪发生频率较低,该罪之刑罚就可以减轻,频率较高,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