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

ID:15796595

大小:5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5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_第1页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_第2页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_第3页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_第4页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脉、经络、血脉的争议与考证以及诊脉方法的发展  摘  要  古代经脉医学运用被称为“脉”的循行性感觉来诊断与治疗疾病,惜在两汉时期失传。对此,正史有记载;出土《脉书》与“脉人”有证据;循行性感觉的再发现与现代研究及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成功有事实。血脉论者对此均有质疑,本文荟萃经脉论者的大量研究成果答疑解惑。  争鸣文字《〈足臂十一脉灸经〉的脉是“感传线”吗?》,曾在1985年发表[1]。2002年,继有《古医书的“脉”是血脉,非“灸疗感传”》刊出[2]。上述两文的作者坚持“血脉论”,反对“感传论”[3~5]。  按,“感传论”应该订正为“经脉论”。“感传”的全称是“循

2、经络感觉传导”,或称“循经感传”,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应该订正为“感觉循行”或“循行性感觉”,也就是沿循经脉路线走行着的感觉。“循行性感觉”可以略称为“循感”,但是不可以称为“感传”。一、经脉论者的“经脉医学”历史观  经脉医学,说的是以观察和操控被称为“脉”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方向、路线和归宿,即“案法”来诊断与治疗疾病的一种医事活动。  据正史的记载,大古的俞拊之为医也,炊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脉;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俞。俞拊所擅长的是“拨俞见应”脉法。俞拊或写作俞跗,表明施灸的位置或者在手腕部,或者在足踝部的脉口处。此时作为人名的“俞”字,读音为“余”。“五脏之俞”

3、的“俞”字的音与义均同“输”,也写作“腧”,所指是循行性感觉的始发点或转变方向的地点。中世的扁鹊,即秦越人之为医也,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言病之所在。他所擅长的是“募俞脉法”。所闻的阴阳指循行性感觉,所得的阴阳指脏腑。  仓公淳于意得到的《扁鹊脉书》,“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其中还包含着“奇该脉法”,“该”或写作“咳”,音与义均同,就是用口讲出循脉分析的结果;此字中的“亥”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喻指十二正脉;“奇该”就是例外的脉。这里所说的“气”或“脉”,就是循行性感觉;“气当上下出入”也就是“脉该上下出入”,讲的是循

4、行性感觉的走行规律或案法。  古代经脉医学根据循行性感觉的邪正逆顺而“决死生,定可治”;又通过艾灸或针刺的方法对呈现为“脉乱”的循行性感觉施以“拨乱反正”,从而使病危濒死的患者复为生人。  扁鹊“以脉视病”尽见五藏癥结,是经脉医学的宗师;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是扁鹊学派创造了经脉医学,并把它推上了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巅峰。《史记》中有记载说:“扁鹊言医,为方技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    据《汉书》记载:“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古的经脉医学,历经中世即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之后,到了两汉时期,终于暗昧失

5、传了。后出的黄帝学派取代了扁鹊学派而成为中华医学的统领者。    黄帝学派以天人数术为武器,接管并且整编了扁鹊脉书,使失去了临床实践的经脉理论变成了黄帝“经络学说”。黄帝经络学说,说人体中有经络,纵行的主干是“经”,横行的分支是“络”,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首尾相衔,如环无端,运输营卫,行如日月。  李伯聪说:“黄帝学派的创立时间不可能早于战国中期,而扁鹊开创扁鹊学派之时在春秋末年。”[6]       黄帝学派改编扁鹊脉书与整合扁鹊学派的手段是:首先,把所有曾经被分类归档为七家的天下医书统一重编为两部:《鍼经》与《素问》,说它们都是“黄帝书”。凡开场白有“扁鹊曰”的,

6、均改为“黄帝问于歧伯曰”,而歧伯乃是轩辕黄帝时期的扁鹊,已经成为黄帝之臣了。按,歧伯的“歧”字今日已经通误为“岐”。李伯聪考证说:“在战国、秦汉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之标题或题名‘扁鹊’,或题名‘黄帝•扁鹊’,——扁鹊二字决不可少;而黄帝学派的著作,均单独题名‘黄帝’——决不连称或出现扁鹊这个名字。”[7]    其次,则有穴位归脉,用穴位把经脉循行线钉死:穴位是固定而不可移动的,说是穴位归脉,实际上却是脉归穴位。从此出现了把经脉循行线生拉硬扯而改造成的经络穴位线,以至于后人只知道“经络”就是经络穴位线;不晓得曾经有过经脉循行图。朱兵说过:“比如在经络实验研究中,在相当长

7、的时期内,研究者一直将观察结果与古代‘经穴图’——这与‘经脉图’及古典文献所记载的经脉循行有本质区别——相比照,这就使研究工作误入歧途。”[8]二、出土脉书与“脉人”及经脉医学的复活  马王堆与张家山出土脉书的主要构成是《脉灸经》、《脉法》与《阴阳脉死候》等。脉灸经讲的是百病归脉,唯其归脉,才可以循脉施治。脉法讲的是从“环”部即腕踝部到肘膝关处施灸的规则。阴阳脉死候则是根据脉的走行格局以判断死生预后的程序口诀。出土脉灸经的特点是手少阴心脉禁刺,用手厥阴脉来“冒名顶替”,所以只有十一条脉名。所谓“十一脉”,实际上是“十二脉”讳去一脉。  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