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95832
大小:14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5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中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一、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2、,灵活自由(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二、修辞方法类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
3、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突出强调(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1998年第29题答案可以整理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
4、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三、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5、烘托人物,寄托感情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四、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
6、答。五、表现手法类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中心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反映社会现实(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六、物象类(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
7、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七、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人物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事件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自然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2、如
8、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运用典故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