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21680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5
《高职院校“数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数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数困生”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实施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转化策略,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数困生”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转化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困生”;情感教育 问题的提出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素质总体不高、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强等原因,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而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数困生”)又是其中的一大群体。有关资料显示:在高职院校中,“数困生”所占比例已超过35%。
2、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为595.65万人,按比例计算,“数困生”超过200万,涉及200多万个家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数困生”也将呈递增趋势。因此,如何搞好高职“数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怎样避免他们以低文化、低素质的状态走入社会,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调查与分析 2004年9月,笔
3、者对株洲市区部分高职院校的一些“数困生”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家访、座谈为辅。调查发现“数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涉及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社会致困型、家庭致困型、学校致困型和自身致困型。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将这四类数困生的形成原因归纳整理如下: (一)社会致困型“数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数学的偏见,认为数学对专业学习和今后的求职、择业用处不大;社会不良风气冲击着高职校园,贪图安逸、急功近利、不劳而获的思想困惑着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4、的高职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削弱了他们学习热情;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不严,网吧、录像厅、桌球室在学校周围遍地开花,许多学生沉溺其中,严重地耽误了学习。 (二)家庭致困型“数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家长疏于管理,对子女教育关心不够,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更是严重“缺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对子女过分溺爱,有的则简单粗暴;家长有陋习,子女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家境贫困,子女生活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三)学校致困型“数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5、学校习惯于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优劣,严重挫伤了低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紧张,有的教师对“数困生”4较为冷漠,使学生产生抵触及对抗情绪;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上课单调枯燥,学生听起来沉闷乏味;授课内容多,起点高,步子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丧失学习信心。 (四)自身致困型“数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认为数学抽象、枯燥,用处不大,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数学基础差,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好数学信心不足,甚至讨厌、畏惧数学;怕吃苦,学习意志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转化策略
6、 有关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22%,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则达到59%。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动、定向、维持和强化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对流,一条是“知识对流”,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知识对流”通过“情感对流”来实现。正如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和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和爱,也就说没有教育。”对学生而言,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需要情感因素对其发挥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大多数“数困生”来说,
7、情感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甚至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做好高职“数困生”的转化工作,关键在于实施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转化策略,不断激发起“数困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克服对数学的害怕与畏难情绪,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会学数学、爱学数学的目的。 在运用情感教育转化“数困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转化工作的切入点——培育和谐的师生情谊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提到的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被尊重是每个人内心最深沉
8、的需求,也是学生进步的内驱力,尤其是“数困生”,教师应更多地给予关爱,以保持他们的心理平衡。因此,教师首先要关心、热爱和尊重“数困生”,“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主动了解他们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困难和成长中的烦恼,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其次,要加强课内外交流。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自己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不断给予鼓励与表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