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16322
大小:7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5
《黄巧玲“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与指导过程记录题 目: “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学生姓名: 黄巧玲 学号:100612122系(部): 社会与历史学 专业: 历史学 入学时间: 2010 年 9 月导师姓名: 黎俊祥 职称/学位: 博士导师所在单位: 池州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时间:二○一一年 十二月池州学院教务处 制填写说明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院系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进行选题,必须做到一人一题。二、选题确定后,学生应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导师应认真审阅开题
2、报告并在“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开题意见”栏内签署选题评价和是否同意开题的意见。三、“指导过程记录”由导师根据指导过程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同时要求学生签名确认。四、“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开题意见”的字数应不少于100字,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生的设计(论文)选题是否适当,该选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②设计(论文)写作提纲是否得当,是否符合逻辑规范;③文献资料的收集是否充分,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合理;④设计(论文)开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五、“导师评语以及建议成绩”一栏是导师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定稿所作的总体性评价,字数应不少于150字,内
3、容应包括:①对设计(论文)的整体评价;②对设计(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方面的评价;③对设计(论文)创新性的评价;④对设计(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规范的评价;⑤对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六、开题报告与指导过程记录是考核导师工作业绩的依据,在学生论文答辩(二次答辩)结束后由院系根据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装订要求进行装订和存档。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如填写不下,可另附页)(一)研究的现状:“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产生,并且在洋务
4、运动时期形成定型。它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用它们的大炮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刺激着先进人士寻求探索着挽救统治危机的方法,所以在这时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时候魏源提出的。后来,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叫冯桂芬的人物在1861年著《校邡庐抗议》一书,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以驭夷为天下第一要证”。从这可以看出冯桂芬的这一提出在于首创出以“中体西用”类型的论式来提倡西学,开一代新风。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表现出的“中体西用”的
5、内容和意义更加的宽泛。“中体西用”的思想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后来的维新运动、清末新政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中体西用”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前的“中体西用”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有:关于该思想的提出问题;普遍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问题。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有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的新趋向,学术界开始转换视野,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开创比较角度的探讨;否定该思想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突破“中体西用”的不变论,提出交流论
6、;以中国近现代化关系为视点;基于文化、教育视野等方面的新趋向。20世纪80年初期一直到90年代前关于“中体西用”的研究表明,很多研究者在关于“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问题上有所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是冯桂芬提出,有些认为是沈毓桂提出,有些认为是张之洞提出等。具体是谁提出的,史学界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冯桂芬在《校邡庐抗议》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同时这时期都普遍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始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办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措施都可以看出”中体西
7、用“这个指导思想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关于这一时期研究界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问题,很多学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道理吧,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中体西用”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包括教育、法制、政治等方面;“中体西用”对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影响和作用;“中体西用”促进学习了西方的热潮,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中体西用”产生了一种思想解放的作用;同时还有关于“中体西用”思想它的局限性等都是这一时期研究界对“中体西用”的主要认识。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的研究就有了新的突破,关于它的新主要表现在
8、一些认识问题上和研究的方向上,主要有:“中体西用”不是洋务派和张之洞的“专利”;“中体西用”在近代中国文化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