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66352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4
《职业学校考试改革之己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职业学校考试改革之己见 摘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高职院中全面展开,在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目标二个方面,系统的说明笔者对职业学校考试改革的见解。 关键字: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高职院中全面展开,广大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
2、形势下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深入研究考试功能以及合理设计课程大纲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三大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课程考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考试为本位,以过程连续评价为基础作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考试工作以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为标准,以用人单位现场实际为命题素材,以现实市场(企业)为最理想的考场,以市场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适合度和满意度为评价依据。 (二)以能力
3、考试为本位,以过程连续评价为基础 考试工作更关注学生发现识别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工作的应用性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复述层次,而实现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理念就是过程连续评价,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引导、督促、测定和激励学生提升自身能力。 (三)考教相容,学教互动,激励竞争 考试、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理解是同时进行的,讲中有问、学中有题、考中有教、测中有学、边讲边练、边学习边指导,并不断激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就可以使考试工作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目标 (一)考核形式多样化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
4、践考核,突出职教特色。具体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改革了过去单一的考试的方法,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将过程考核分别以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科学地评判学生,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还便于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考察他们查阅、收集和利用网络书籍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以《网站制作》课为例。平时考评70分,期末考核30分。
5、 平时考评70分: 1.过程考评30分,其中工作安全(1分)、工作纪律(4分)、合作能力(5分),教学项目考评(20分)。其中工作安全与工作纪律作为学生平时出缺勤与学习态度的考试,教学项目考评分为Dreamweaver、DIV+CSS两部分,作为中期检查进行实践考试, 2.教学产品考评40分。课上项目、课下项目各10分;作业考评12分,布置6次作业每次作业2分;学生作品8分。最后以答辩形式进行考核。 (二)考试内容职业化 考试将本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纳入课程考核内容。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成果鉴定互认的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相关专业从业者具备某种职
6、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结合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切实地反映了各类专业工作所需的实际工作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从事此种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当前,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全社会各行业从业就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为此,高职教育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我们的教学考核模式,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真正将能力培养本位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以
7、此来强化学生岗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职业资格考试具有考核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应提倡在推行一定程度的课程考核成果互认的考核方法。 (三)考试管理制度化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出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地提供保障。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