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64948
大小:4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4
《晋华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晋华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作者:教研室 时间:2009-08-30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改革。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晋华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2、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和《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立足我校实际,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成效显著、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和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二、目标任务 1、立足我校实际
3、,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 2、提高学校研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3、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4、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 5、全面加强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6、促进
4、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我校高中教育质量和规模效益。三、基本原则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我校实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策略,制定我校新课程方案。形成必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由学生选择的基本思路。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除了要遵循《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中明确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一要在课程设置、学生选课指导上考虑实际,二要客观反映实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问题的
5、办法。 2、选择性原则:课程方案要体现高中新课标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更宽广的学习空间。 3、条件性原则:编制课程方案要结合本校办学条件,科学安排、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设备,发挥其作用,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为学校课程开设服务。 4、通力合作的原则。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四、重点、难点 1、加强新课程培训 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实验教师、学校管理者
6、、职员全都参与新课程培训。要把岗前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校本培训为主。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案例)培训、岗位培训,除省级、市级培训、网上培训外,还采用集体讲座和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校本培训持续于实验过程的始终,学校具体组织实施。要把新课程培训与业绩考核、评估晋级挂钩,并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制定新课程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对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 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 2、建立
7、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 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学校要为教师个人的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获得多种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新课程中不断成长。学校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 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研组模式,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弹性课题组,以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3、重视课程资源建设 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引导教师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
8、和有效利用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