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

ID:15664037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4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_第1页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_第2页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_第3页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_第4页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摘要自伤行为是指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伤害,该行为问题存在于多类儿童身上,极大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对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挑战。从积极行为支持的角度来看,学生课堂自伤行为具有三大功能:正强化、负强化、感觉刺激或感觉调整功能。文章在对自伤行为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干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口语提示,培养沟通技能;区别强化,培养合适替代行为等干预策略,以供参考。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自伤行为功能分析干预策略分类号1引言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behaviorsupport,简称P

2、BS),主要强调根据行为特定功能,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行为发生的环境和前奏事件、行为结果等各种因素,并依据儿童的需要和现有能力来选择干预策略,同时培养儿童使用合适的替代性行为,来达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现多提“挑战性行为challengingbehavior”)、增加适宜行为的目的[1-2]。近二十多年来,积极行为支持广泛应用于学生挑战性行为的干预研究,结果均证实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技术[3]。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behavior)是学生挑战性行为的一种,是指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伤害。该行为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导致学生在常规、社交

3、方面等方面存在困难,从而限制了其更多的学习机会[4]。国外针对学生自伤行为研究甚多,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很少,尤其是课堂上学生自伤行为的研究。因此,笔者希望能结合积极行为支持的理念与技术,对学生的自伤行为进行较为系统探讨,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师在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2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表现形式在临床心理学上,自伤行为属于本能行为障碍的亚类型,具有该行为障碍的个体会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损伤,损伤部位可以自己达到,且多为机械伤,方向一致,范围集中[5]。研究发现,自伤行为多存在于以下几类儿童身上:智力障碍儿童(主要包括唐氏综合征儿童)[6-7]、李

4、奇来亨综合征(Lesch-Nyhansyndrome)儿童、德兰奇综合征(De-Langsyndrome)儿童[8]、精神分裂症儿童、自闭症儿童和雷氏综合征(Rett'ssyndrome)儿童等发展性障碍儿童[9]。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伤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综合相关文献资料[10],笔者将课堂中常见的自伤行为归为以下六类:(1)撞击,如撞头,用头敲打桌椅或教室墙壁。(2)自打,如用手或手握文具盒等击打自己的头、脸、胸部、四肢或身体其它部分。(3)咬、吸吮身体部分,如咬嘴唇、手指头、手臂、肩膀或吸吮身体部分等。(4)抓、拔、扭、挤、抠、搓、刺、挖、拉、扯身体部位,

5、如抓头发、挤眼珠、抠手、刺身体部位等。(5)吞吐空气,如不断吞气、过度换气、长时间屏住呼吸等。(6)故意不躲避危险,如在教室闭眼转圈、来回奔跑、跳跃等。国外研究者(Favazza和Rosenthal,1993年)以自伤行为的临床病理表现将其分为三大类:一为严重自伤行为,个体会突然出现异常的自伤行为,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如挖眼,此类自伤最常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儿童身上。二为刻板性的自伤行为,个体会出现固定且有规律的自伤表现,例如经常会出现撞头、自行诱发呕吐等,此类自伤最常出现在隔离式机构中的重度智障儿童或自闭症儿童身上。三为表浅性或中度的自伤行为,此类行为大多被视为

6、病态的自救行为,个体籍以短暂地解除心理冲突和身体被控制的感觉,此类行为较多出现在智障儿童身上[11]。国内研究者(万蓓,2007年)通过问卷调查,对获得的上海市503份学生的有效资料分析发现:自伤行为之“打自己”有35例;自伤行为之“咬自己”有29例;自伤行为之“冲撞物体”有24例;而与自伤行为紧密联系的“发怒行为”有76例,“玩弄手指”有60例,“6摇晃身体”有47例,“多动行为”有62例[12]。3学生课堂自伤行为的功能分析自伤行为产生的确切原因尚未定论,争议较大。从以往研究报告来看,我们可以把学生自伤行为产生原因分成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易感因素

7、表示具有产生某种行为问题和障碍的倾向及可能性的大小。自伤行为产生的易感因素有:基因缺陷,如唐氏综合征儿童染色体异常;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或长期处在隔离的机构中抚养等。促发因素引发行为问题并使行为问题显著恶化,如物理环境(太拥挤、太杂乱、刺激太多或太少、天气太热或太冷等)使个体觉得不舒服。维持因素指行为或心理问题产生后,使问题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自伤行为持续存在可能与脑神经中枢障碍(如前叶异常)或不明原因导致的儿童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落后等因素有关。积极行为支持与以往干预方法的最重要变化就是摒弃过去看待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片面观点(如:坏孩子的观点、障碍的

8、观点、不良家庭的观点和早期创伤的观点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