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

ID:15528339

大小:12.14 MB

页数:84页

时间:2018-08-03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_第1页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_第2页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_第3页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_第4页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ppt培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干预实践1导管的分类2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知识3主要内容2CLABSI的预防与控制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监测与预防开展的背景导管的分类根据插入的血管类型分为外周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管的分类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来区分临时的或短期的导管(在体内留置14天以内的导管)永久的或长期的导管(留置14天以上)根据插管位置分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外周血管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脐导管根据皮肤到血管的路径分为隧道型导管非隧道型导管根据导管的长度或导管的一些特征分为是否有鞘是否注入肝素是否使用抗生素涂层管腔数导管的分类

2、1导管的分类2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监测与预防开展的背景主要内容2CLABSI的预防与控制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知识人体的防卫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的阻挡﹑杀菌作用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抵抗侵入体内的病原体人体的防卫系统特异性免疫(产生淋巴因子)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第三道防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出口部位感染隧道感染皮下囊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二三四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一、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infection):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

3、(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二、隧道感染(tunnelinfection):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三、皮下囊感染(pocketinfection):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

4、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血流感染来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有一次以上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认识几个概念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ABSI)美国CDC从2008年开始已停止使用此定义导管所致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

5、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美国CDC从2008年开始已停止使用此定义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Line-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LABSI)美国CDC从2008年启用此定义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引起,约占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30%CRBSI的微生物来源CRBSI的微生物来源6

6、0%来自皮肤28%未知1%来自污染的输入物12%来自污染的接头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3种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CLABSI的污染来源输入的液体/药物接头/输液管道敷料皮肤管道血性的所有的感染源都是潜在的预防目标16CLABSI的污染源置管部位的表皮微生物侵入皮下,并沿导管表面定植

7、于导管尖端;这是短期置管最常见的感染路径通过接触手、污染的液体或设备导致导管或导管接口直接被污染某些较少见的情况下,其他部位的感染可能经血液播散至导管由于输入污染的液体导致CRBSI医务人员的手导管污染接头污染液体污染穿刺部位皮肤血流传播在短期(<1周)留置的导管如周围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无套囊非隧道式导管中通过腔外途径感染最为常见;在长期(>1周)留置的导管如带袖套式的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皮下输液港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中,腔内定植为主要机制。若置管时间<1周,培养结果最可能的是皮肤表面微生物,它们沿着导管外表面进入引起感染;此

8、时,半定量培养技术协助诊断更敏感。若置管时间>1周,病原微生物从导管尖端进入管腔并蔓延是感染的主要机制。半定量培养技术敏感性低,定量培养结果更准确。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而拔除导管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法培养,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CLA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