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攻关过程及成就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攻关过程及成就

ID:15522351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攻关过程及成就_第1页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攻关过程及成就_第2页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攻关过程及成就_第3页
资源描述: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攻关过程及成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技术攻关过程及成就安徽省固镇县,地处淮北平原,是垓下之战的古站场,霸王别姬故事的发源地,除此之外,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再无特别之处。自2009年起,这个县城陆续迎来多批客人,其中包括美国《探索发现》栏目组的摄制人员。他们远道而来、行色匆匆,不是去寻访楚汉之争的历史,而是参观一个外表平常、规模不大的铁路轨道板场。这个板场就是京沪高速铁路固镇轨道板场。它依靠两项令西方国家叹服的技术,站在了京沪高铁技术创新的前沿,使京沪高铁的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吸引了世人目光。两项技术一项名为 “

2、一场二线84块板生产体系”,一项名为“普通掺和料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它们的名字复杂、艰涩,背后的研发历程也是如此。无砟轨道是高速铁路的关键部件,能大幅提高列车运行速度,相关技术多年来一直被德国、日本等国家垄断。京沪高铁建设初期,铁道部和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参建单位不要照搬外国技术,而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国内无砟轨道技术的突破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8月,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公司)总经理李志义问参建的中铁十五局集团副总经理、京沪高铁项目部经理习仲伟,是否

3、能把中铁十五局集团的固镇轨道板场建成自主创新型轨道板场。习仲伟当场答应。当时,国内与此相关的技术经验几乎为零,有人认为中铁十五局集团不自量力。但习仲伟说:“这绝不是一个拍拍脑袋就作出的决定。十五局接下这个任务,不是为了逞强好胜,我们心中有底。”此前,他参观过多家轨道板场,仔细分析后觉得轨道板技术没有想像的难。凭他多年的技术攻关经验和对下属的了解,他相信大家能承担这个任务。习仲伟相信下属,下属却不相信自己。以中铁十五局集团京沪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许传波和固镇轨道板场场长吴建松、总工程师付雷锋为主的技术团

4、队获悉要搞自主创新后有些忐忑不安——他们连轨道板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性格耿直的付雷锋向习仲伟表达了疑问:现在我们面临很多困难,不能随意搞创新,不然失败了咋办?习仲伟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要求他们加强学习,并承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许传波等人遂决定以试试看的心态去探探路。他们奔赴全国,走访了几家板场,请教了多位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后,提出了一个“一场二线”的创新方案。这个方案将德国轨道板场的三线改为二线,由一条线生产27块板改增至一条线生产42块板,生产线长达110多米。这样,每天可

5、生产84块板,比德国的生产线多出3块。2009年2月21日,京沪公司专门召开了“一场两线”研讨会。公司领导和一些专家说:“想法很好,完全可以照着这个做,错了不要怕。”此后,京沪公司董事长蔡庆华、总经理李志义、总工程师赵国堂等领导多次前往固镇指导板场工作,并给出多项建议。许传波、王建松、付雷锋和同事们备受鼓舞,抛却所有顾虑和担忧,以“一场两线”为起点,大步走上创新征途。这一方案看似只减少了一条生产线,实际上在设计理论、施工工艺、设备配置、施工管理、场地规划等方面均与德国的板场不同,而且有几十道工艺需要

6、摸索,待解问题的数量难以估计。此后,难题接踵而至。许传波、王建松、付雷锋和同事们仿佛是在原始森林里跋涉,眼前忽明忽暗,道路时隐时现,似乎要尝尽人生苦楚,内心备受煎熬。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爬滚打,大伙儿最终还是解决了张拉台座设计、预应力磨阻测试、钢筋定长切割等上百个难题,使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工艺改进顺利推进。2009年4月起,固镇轨道板场进行了多次工艺试生产,均获成功。2008年年底,当许传波、王建松、付雷锋等人为轨道板创新方案寝食难安时,板场附近的混凝土拌和站里,中铁十五局集团京沪高铁项目部实验室主任

7、李兴旺、混凝土专家朱建立和同事们天天翻弄着一堆混凝土,脸上愁云密布。用朱建立的话讲,他们是在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为京沪高铁轨道板研制混凝土配合比。原来,轨道板对混凝土要求极高,16小时内抗压强度必须达到48兆帕,否则影响后续工序,延误生产时间。德国的轨道板16小时内抗压强度可达到48兆帕,原因是他们使用了超细水泥和特种掺和料。这种水泥和掺和料在国内产量极少,价格昂贵,而且浇筑出的水泥耐久性欠佳,不符合京沪高铁工程寿命须达100年的要求。于是京沪公司给全线16家轨道板场布置了一个

8、共同任务:研制出新的混凝土配合比,用国产的通用水泥和掺和料,浇筑出16小时内抗压强度达48兆帕的高性能混凝土。“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到任务时,毕业后一直钻研混凝土技术的朱建立感到不可思议,“根据水泥本身特性,16小时内达到48兆帕的抗压强度,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心里虽然这么想,朱建立依然开始了艰难的试验。从2008年12月开始,李兴旺、朱建立和同事几乎天天蹲在拌和站里,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技术攻关。那段时间,他们经常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双手举着一块混凝土,贴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