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性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药物属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因其在喹诺酮萘啶环的6位处引入了氟原子,所以统称氟喹诺酮类,与第1代和第2代喹诺酮相比,由于母环3位增加了1个羧基,6位引入了氟原子,增强了药物与细菌的结合能力和对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扩大了抗菌谱,提高了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某些厌氧菌和支原体等均有效,几乎适用于临床常见的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按国际非专用药名命名原则,对该类新药均采用“-oxacin”来定名,在我国音译为“沙星”。目前临床常用的FQNs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左氧
2、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等。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世界上已有超过1亿的患者接受FQNs药物治疗,从1992年起,环丙沙星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些都足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FQNs也不例外,本文就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作一综述,归纳如下:1.氟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与不良反应关系图1.氟喹诺酮类母环的化学结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品种的出现,人们不仅阐明了FQNs药物的构效关系,也逐渐了解其结构-不良反应的关系[1]。母环R1位控制茶碱相互作用和遗传毒性;3位的羧基和4位的氧离子与金属结合和螯合作用有关,R5位主要影响光毒性和遗传毒性,光毒性强度
3、的影响次序大致为:CH3>H>NH2;7位带有的哌嗪基或吡咯烷基(如莫西沙星),不仅可增强药物对G+菌的作用,延长半衰期,还由于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减少形成结晶尿的危险,另外7位控制大脑中γ-氨基丁酸(GABA)结合的活性,因而有某些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8位的基团主要是控制光毒性,光毒性强度的影响次序大致为:CF>CCl>N>CH>OMe。2.不良反应的类型2.1胃肠道反应FQNs药物的胃肠道反应最为多见,大多程度较轻,发生率为2%~20%[2],尤其在口服给药时,多数表现为胃纳差、消化不良、恶心等,少数可表现为呕吐、腹泻、味觉异常,只有少数患者需因此停药,胃肠道反应与FQN
4、s的结构无明确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化学性刺激引起,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因剂量增大而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顺序为[3]:氟罗沙星>曲伐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另外,长期大剂量使用FQNs药物,破坏了肠内菌群的生态平衡,大多数对其敏感的生理性细菌都被杀灭,而少数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却能异常繁殖,数量增加,单纯腹泻、结肠炎和假膜性结肠炎等继发性腹泻的发生几率就大大增加。加拿大魁北克省Pepin等研究发现[4]:FQNs的应用是难辨梭菌腹泻(CDAD)的主要危险因素(校正危险比为3.44),而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的CDA
5、D危险居中(校正危险比为1.56~1.89)。2.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5%[5],仅次于胃肠道,表现为失眠、头晕、头痛、震颤、视觉异常等,多数出现于治疗开始时,停药后可缓解,较为严重的表现有精神异常、惊厥、癫痫发作等,但发生率极低(<0.5%)[6],并且是可逆的。较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数在肾功能减退但未减量用药、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患(如癫痫)、高龄、电解质紊乱或药物相互作用(如合用氨茶碱)的患者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几率从大到小依次为[3]:氟罗沙星>诺氟沙星>司帕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左氧氟沙星。FQNs药物所致的中
6、枢神经系统毒性的机制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表明,FQNs药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抑制GABA与受体的结合,造成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7],但这只能部分解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体外FQNs药物对GABA受体拮抗作用决定于药物母环中7位的取代基,然而FQNs药物对GABA与受体结合的影响很弱,还不能完全解释其致痫的特性。2.3肝脏毒性FQNs药物治疗时发生肝酶升高者约占2%~3%[2],最常见的是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程度大多轻微,停药后可缓解。从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加拿大国内有44例左氧氟沙星导致肝胆损害的报告。在这44例报告中,有5例肝
7、衰竭,9例肝炎,1例肝肾综合征,其中有5例死亡;其余29例报告包括肝酶水平增高、淤胆型肝炎以及黄疸。44例肝胆损害发病时间中位数为5天(1-39天),年龄中位数为48.5岁(19-84岁)[8]。另外,由于德国相继出现口服莫西沙星引起肝衰竭死亡的报告,于是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的人用药物委员会(CHMP)审查了全部含莫西沙星口服药的安全性资料,2008年7月会议上,CHMP得出下述结论[9]:莫西沙星口服药对临床适应证的好处超过危险。但出于安全考虑,CHMP建议限制其应用,并加强对莫西沙星口服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