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86041
大小:4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3
《康复治疗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康复治疗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焦虑、抑郁症状合并者加强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内科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合并有焦虑、抑郁症状,随机分组,就常规治疗(对照组,n=50)与康复治疗(观察组,n=50)临床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干预前FVC、FEV1、FEV1/FVC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效改善,但改善幅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前抑郁、焦虑及社会活动、生活能力评分无差异,治疗后均改善,观察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呼吸困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可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对保障预后意义重大。关键词: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焦虑;抑郁;临床观察临床呼吸系统领域多发及常见疾病类型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较高比率,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在病程中,因呼吸困难,运动受到一定限制,进而体重减轻,肌肉萎缩,活动减少,对正常社交造成影响,有压抑感与孤独感产生,极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使生存质量降低,加强康复治疗,是改善肺功能,减少症状,消除负性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1]。本次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康复治疗与常规治疗对合并焦虑和抑郁的COPD患者预后情况展开对比,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COPD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56-78岁,平均(63.2±2.4)岁。均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治指南标准符合,并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COPD稳定期证实。依据焦虑、抑郁自评量表(Zung编制),焦虑(SAS)、抑郁(SDS)均>50分,为阳性。排除严重心肺功能衰竭、长期卧床、沟通障碍等无法接受锻炼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选取病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病情观察、对症支持等。观察组加强康复治疗方案的应用,具体操作如下。1.2.1呼吸肌训练腹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锻炼以膈肌活动为主,缓解而深沉,对不合理浅促呼吸方式改善,在使潮气容积提高的同时,可使无效死腔减少,肺泡通气量增加,气体分布改善,使吸气时需克服的总功和非弹性功降低,缓解气促症状[3]。1.2.2物理因子疗法如超短波的应用,治疗部位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均匀受热,肺部组织淋巴回汉、血液循环及气道纤毛运活动能力增加,对清除炎性产物有促进作用,使药物在局部组织的浓度提高,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超短波治疗,可使患者中性粒细胞引发的气道浸润减轻,局部通气功能和气道炎症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仅个别病例有呼吸气促、烦躁出现,需对应采取应对措施纠正。1.2.3非侵入式正压力机械通气相较侵入式插管通气,非侵入式对气道的正常防御机能未构成影响,不会引发气管、鼻腔、咽喉损伤,有较低的继发感染率,良好的舒适性,可对正常的语言和吞咽功能进行保持,患者有较高依从性[4]。1.2.4气道分泌物廓清干预(1)体位引流:因各肺区有不同的解剖位置,通过对液体向低处流的原理,取各种体位应用,以达在对能量最少消耗的基础上,提高排痰效果的目的。注意避免过长时间体位引流,肺栓塞、心脏疾病、肺水肿患者不宜使用。(2)叩拍胸部:应用叩拍排痰法,或使痰液有效排除,对气道通畅有保持作用。同时,可应用振动排痰机,频率稳定,力量均匀,较人工拍背振动占优势,对意识障碍、咳痰无力、年老体弱者,有较高适应价值。(3)咳嗽训练:一般情况下,雾化吸入、胸部叩拍、咳嗽训练联合应用,以使呼吸道保持通畅、清洁。(4)湿化排痰:支气管扩张药物雾化吸入,可使肺功能改善,呼吸道阻塞降低[5]。 1.2.5氧疗可使COPD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和血液粘滞度减轻,增加运动耐力,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每日吸氧12-15h,设置为1.0-2.0L/min氧流量,28%-30%氧浓度。1.2.6营养支持建议应用高能量、低容积的营养品,对营养至少的比例进行设置,蛋白质占20%,脂肪占20%,糖占30%。1.2.7心理康复治疗因病情迁延,加之劳动力丧失,家庭依从性增加,易产生负性情绪,如压抑和焦虑,故需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取得家属配合,营造温馨家庭环境,提供舒适的休养场所,社会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改善患者心理状况[6]。1.2.9运动训练(1)上肢肌肉群训练:可使机体适应上臂运动的能力提高,耗氧量降低,作功效能改善,各吸短促减轻;另外,因肩带肌力改善,上臂不动时机体辅助吸气功能增强。(2)6min步行训练:可改善心功能,衡量治疗效果。(3)全身有氧耐力训练:可增加肌肉运输氧的能力,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减低通气需求,减轻过度充气,增强肌力和耐力,减轻肌肉疲劳和呼吸困难症状。如上阶梯运动方式和12min行走试验锻炼等[7-8]。1.3指标观察干预6个月后评估。(1)肺功能评估:第1秒用力呼吸率(FEV1/FVC%)、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2)生活质量:采用WHO制定的评估生存质量简表,对干预前后两组抑郁、焦虑、社会活动、日常生活能力指标评定,应用4级评分,分值越低,效果越好。(3)观察呼吸困难评分(MRC)。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肺功能两组干预前FVC、FEV1、FEV1/FVC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效改善,但改善幅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两组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x±s)组别FVC(L)疗前疗后FEV1(L)疗前疗后FEV1/FVC疗前疗后观察组(n=50)2.0±0.42.4±0.3*1.4±0.51.8±0.5*60±1370±13*对照组(n=50)2.0±0.42.2±0.41.5±0.61.5±0.561±1262±13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生存质量比较组间治疗前抑郁、焦虑及社会活动、生活能力评分无差异,治疗后均改善,观察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生存质量各指标评估比较(x±s,分)组别抑郁心理焦虑心理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观察组(n=50)治疗前治疗后34.2±1.413.0±1.2*36.7±1.515.4±0.6*53.3±2.425.2±2.1*37.8±0.711.6±0.8*对照组(n=50)治疗前治疗后33.8±1.420.4±1.537.2±1.324.7±1.253.2±2.441.7±1.937.5±0.623.5±0.8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呼吸困难评分治疗前两组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呼吸困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表3两组呼吸困难评分比较(x±s,分)组别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50)3.6±1.42.3±1.1*对照组(n=50)3.4±1.53.1±1.5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讨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COPD为目前有效手段,除药物外,还包括胸部物理治疗、运动训练、控制呼吸技术、心理治疗、长期氧疗、呼吸肌训练等,对保障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重视呼吸肌训练的开展,可促使呼吸肌耐力提高,使呼吸功能改善,机体抗病能力增强,患者生活质量提高[9]。在长期锻炼的作用下,呼吸肌,特别是膈肌有力而强壮,呼吸效率提高,对痰液排出有促进作用,使全身免疫系统活力调动,减少炎症急性发作。通过综合呼吸训练方案的应用,如缩唇-膈式呼吸操,可使外周阻力加大,气道内压增高,避免气道过早陷闭,为肺内气体的交换和有效分布起到了保障作用,腹式有效呼吸,可提高动态肺通气量和顺应性,对隔肌疲劳恢复加以促进[10-11]。应用物理疗法,可提高机体反应性,具消炎、祛痰、副作用小、抑制细菌等优点,患者有较高依从性。应用非侵入式正压机械通气,具有较好舒适性,继发感染率低,对气管、鼻腔造成的损伤较小,可收正低氧血症,使患者肺功能改善。应用气道廓清技术,可利于痰液排出,加强机体康复进程。实施长期氧疗治疗,可使运动耐力增加,肺功能改善,提高生存质量。加强营养支持训练,可使呼吸肌力量提高,预后改善。重视心理康复,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消除有促进作用,可保障患者各项医护操作顺利完成[12-13]]。同时,需重视健康宣教育的开展,强调呼吸训练的实施,可使患者生活质量和肌肉功能改善,短期进行后,若受多种原因影响,训练未坚持,则评估呼吸肌肉功能显示,呈下降表现,故需向患者强调长期坚持的重要性。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配合积极性[14]。加强运动康复,通过潜在作用治疗,可增加患者依从性,通过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调整了心理情绪,以对训练效度与量度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因较难确定整体运动的锻炼量,故以舒缓活动为主,以防避烈运动引发危险。运动康复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机体情况。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肺功能及症状优于对照组。综上,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可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对保障预后意义重大。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导(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7-16.[2]冯晓敏,郑洪梅,蒋飞.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的康复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A):166-168.[3]池雪琴.社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56-257.[4]卫淑静,孙丽波,洪世茹.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8-9.[5]陈桂花,陆绍秧,马明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的临床措施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5-76.[6]ACCP/AACCRPPulmonaryRchabilitationGuidclincs.PulmonaryRchabilitation.JointACCP/AACCPREvidence-BascdGuidelincs[J].Chest,2007,131(4):4-42.[7]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A):478-479.[8]黄金月.出院后延续护理所需的护理剂量及能达到的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06,6: 156-158.[9]王龙凤,许震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46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3-14.[10]毕宇冰,李志英,吴忠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海南医学,2009,20(11):143-144.[11]章建萍,董列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健康研究,2012,32(5):335-336.[12]李焕春.舒适护理服务模式在呼吸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66-68.[13]张红霞,聂玮.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3):118-119.[14]郑则广,齐亚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治疗进展及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4:341-316.[15]许银芳,韩淑华,林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5)[16]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