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7782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2
《对物质溶解在水中吸热或放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物质溶解在水中吸热或放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一、探究主题探究物质溶解在水中放热或者吸热。二、教学目标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2.让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3.锻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2、如何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四、教学实施:一、情境创设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寻找答案,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1、向烧杯中注入半杯水,请学生上来摸摸烧杯,感
2、受温度。2、向该烧杯中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让同一个学生摸烧杯外壁,感觉烧杯内水温的变化。学生得出结论,第二次实验烧杯内水的温度升高了。发现问题:水温变化是不是因为加入NaOH的缘故呢?物质溶解在水中是不是要吸热或者放热呢?作出假设:学生分组讨论后作出假设—物质溶解在水中要放热或者吸热。制定并实施计划(1)教学准备阶段:1.成立探究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并确定小组长。2.讨论活动要求、注意事项,并制订活动方案。3.选择实验用品:温度计、烧杯、玻璃棒、、橡胶塞、套有气球的玻璃导管、试管、、固态NaCl、NH4NO3、NaOH.(2)实验实施阶段1、学生设计方案
3、方案一、触摸: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方案二、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方案三、在试管口用塞子和导管连接U形管,U形管中注入水,观察溶解物质前后U形管中液柱的变化,得出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原理:气压的变化)指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NaCl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水时放
4、出热量。问题深化:、同样的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要放热。不同的物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一样,这就使溶液的温度有了变化。反思交流:1、教案的设计注重情趣,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我通过一个实验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2、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出了几种方
5、案,使学生主动参与了进来,积极的思考。他们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3、老师只是在学生实验中起指导作用,努力动员学生去操作。这样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4、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吸热、放热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物质溶解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变化;二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热量的变化。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物质在溶解或相互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往往会伴随能量的变化,教材上的演示实验都是用温度计进行测量,但是由于温度计的刻度比较细小,远处的同学根本观察不到,只能听最前排的同
6、学读出具体的温度而感受热量的变化,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为此,笔者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对该实验进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创新设计如下:1、设计的方法利用透明塑料瓶、输液塑料管、透明胶带等自制吸热、放热测量器进行实验。具体制作方法如下:(1)将透明塑料瓶截掉底部,塑料瓶盖钻一个大小合适的孔;(2)“滴壶”的上端封闭,内部留有一定量的空气,输液塑料管内填充红色液体;(3)把输液塑料管穿过塑料瓶盖,旋紧,用透明胶带将输液塑料管固定在透明塑料瓶上。2、设计的原理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气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当温度改变时,滴壶内封闭的空气体积相应变化,气体压
7、强也会随着改变,从而带动输液塑料管内的红色液柱升高或降低。3、该设计的优点(1)应用该装置可以完成在溶液中的一系列吸热、放热实验(如物质溶解放热、中和反应放热等),适应范围广。学生通过观察“红色液柱”升高或降低体会温度的变化,认识吸热、放热现象,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2)操作简便易行,可视性强,即便教室最后的同学也能清晰观察到;(3)装置所需材料主要来源生活,简单易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后自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并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4、注意事项(1)选用口部比较大的塑料瓶(如营养快线的塑料瓶),防止部分药品落入瓶子口部,无法搅拌;
8、(2)“红色液柱”建议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