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思维过程案例分析(1)

暴露思维过程案例分析(1)

ID:15431522

大小:24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暴露思维过程案例分析(1)_第1页
暴露思维过程案例分析(1)_第2页
暴露思维过程案例分析(1)_第3页
资源描述:

《暴露思维过程案例分析(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暴露思维过程案例分析——例谈利用单调性放缩数列不等式江苏省响水中学高数组魏立国邮编224600电话13625136192电子信箱wlg206633@sina.com数列不等式的证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出题者的青睐,在高考和竞赛的舞台上,经久不衰。而数列不等式的证明,常常由于放缩的技巧性太强,又让普通学生望而止步。本文通过对通项为“分式或无理式”型数列不等式的放缩案例分析,让一般学生也能领略到数列不等式放缩中的美的意境。一、利用导数放缩数列不等式对于通项为“分式或无理式”型数列不等式的放缩,最基本的方法

2、是通项放缩后,可进行裂项相消,或者“”放缩后小于一个常数,化归为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利用导数放缩,实质就是扩大定义域范围,把原来“”与“”离散型变为连续型,通过求导数,寻求它们的取值范围,达到放缩的目的。案例1题目: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当时取最大值1。(1)求出、、的值并写出的解析式。(2)若试比较与的大小并加以证明。(3)若求证:。(2007—2008年度江苏省盐城市四星级高中联考试题)该题第三小问,我市五万多名考生无人做对,难度之高,足以想见。本人现将命题者的解答提供如下:“(1)的定义域为

3、R,,又为奇函数,又当时,(2)又且,则,从而与矛盾,。3由第(2)小问可知。”当我们看完解答后,深深感觉到第(3)小问这种两次同时使用基本不等式放缩的技巧,不要说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一般老师,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本题的通项是“”,与平常所见到的可以裂项相消的通项“”,只多了一个因式这就给我们一个信号,能否将放缩成一个常数。由可得,=,显然“”变成了只含的关系式,如果把离散型变成连续型,令,问题化归为寻找的值域问题,由得,当时,,当时,当时,又由第(2)小问可知,单调递增。小结:案例中,本人提供的解法

4、,实质就是在把“离散型”化归为“连续型”,利用导数放缩通项“”3。应该说,只要有这种意识,即使是普通学生,也能达到放缩的目的。二、利用单调性的定义放缩数列不等式案例2题目:求证:对一切,都有。分析:本题从通项放缩后,裂项相消目标不明显,如果从考虑,由根据单调性的定义易证,随增大而减小,则单调递减,所以所以。小结:本题之所以能够化归为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是因为利用了单调性,对“”进行了放缩。案例反思:1、利用导数对通项“”或“”放缩,其实质是化归为构造函数利用其导数求值域问题。这一转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

5、度,符合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2、利用单调性定义对“”放缩,看是平淡无奇的方法,但收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在平淡中讲出精彩,让自然朴素的数学思想充满活力,把深奥的东西变得浅显,让全体学生收益。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教者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真谛。要用最简便易行、通俗易懂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数学独特的智慧之美。本文发表在《中学数学研究》2010年第8期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