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19167
大小:3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3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528更新时间:2005-8-28 一、方法指导 1.理解内容 理解内容,是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鉴赏、评价的前提。 古代诗歌常见内容有:思乡、怀远、咏史咏物、怀古伤今、离情别绪、春恨秋悲、人生际遇等。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逐词逐句研读诗歌。诗中的关键词语往往直接透露出对生活的感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诗中的关键词是理解内容的切入点。 ②整体把握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形象和诗的含义; ③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④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⑤了解古代诗歌多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 ⑥了解诗词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化常识,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需要突破的障碍。 ⑦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⑧注意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 2.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就是要分析出诗歌中使用了怎样的语言、运用了哪些形象和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并评价其取得的效果。 解答古代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题,要了解一些名词术语,还要注意答题技巧。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就是意境。诗歌的主题就是在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来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就诗论诗,不需引经据典,也不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要实事求是,切忌随意拔高。 二、诗歌讲解 例1.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例2.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分析:答案为B。“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说平时很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庭院和小路上都长满了荒草。该项却理解为“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原因是对“少”字理解错了。 例3.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分析: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孤灯,涵蓄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例4.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分析:答案为D。这首小令先交待背景,说是昨晚雨狂风猛,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借酒消忧。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此时,她已听到侍女准备起户卷帘,一日之计已经开始,便急忙问:海棠花怎样了?侍女说,还好,还好,海棠花和原来的一样。女主人听了后,笑着说,你知道吗,应该是红的少了,而绿的多了。诗歌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情绪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诗歌在表达这种情绪时,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通过委婉的问答,来轻轻地流露的。因此,说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是不正确的。 例5.菊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分析:答案为C。诗歌的后两句,是再告诉读者“偏爱菊”的原因,那是因为菊花开过以后,年内就没有别的花了。诗人赞赏的是菊花在寒风中独斗秋霜的勇气,这与他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种想法与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例6.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忆昔 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 [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 (1)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免,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例7.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诗写的都是送别,送别的地点都是长江岸边。 B.严维之友是从江南渡江北上,李白之友是顺江而下。 C.严诗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 D.李诗则用“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是在拂柳如烟的春季。 E.严诗中有诗人出现,而李诗中则看不到诗人的形象。答:( ) (2)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答案项是C和E。“一别心知两地秋”,“秋”义双关,主要写心情。C项分析“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是错误的。“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唯见”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不到诗人的形象”,所以E项也是错误的。 (2)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分析意境要离不开人、景、情。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可以这样描绘: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朱自清的《给亡妇》和许地山的《爱流汐涨》高二(3)段彦婷 朱自清的《给亡妇》和许地山的《爱流汐涨》,题材虽然都是写给死去妻子的,但我觉得在感情上并不是很相同,许地山的感情是一种对于妻子的死的痛苦,更加有感染力,可能是因为写的是纪念妻子死去百日的文章,才百日而已,感情很强烈,而朱自清的妻子已经死去三年了,所以朱的感情更侧重于对妻子的怀念和感激。在叙述方式上,我觉得许地山的《爱流汐涨》要比朱自清的《给亡妇》略胜一筹,朱自清以一种给妻子书信的方式表达对妻子操劳家庭操劳孩子却累坏了自己的感激和怀念,语言平实,真诚;而许地山在《爱流汐涨》全文中,并没有直叙自己强烈的感情,而是通过很多间接描写,如孩子的问话: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通过孩子对爸爸心情的不理解,母亲死的不理解,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更加精采的是对睡觉时的描写: 乐声远了,在近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象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一口气摘了一大段,感觉少摘了一句就会在感情上少一大块。) 父亲分明是在捍守着自己坚强的保垒,却被孩子一次一次天真的问话摧毁! 这样的叙述方式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 [评语]: 这是段彦婷同学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全文非常精彩,比较鉴赏的形式非常好,同时段彦婷同学的主要观点——在叙述方式上, 我觉得许地山的《爱流汐涨》要比朱自清的《给亡妇》略胜一筹——令人折服。“父亲分明是在捍守着自己坚强的保垒,却被孩子一次一次天真的问话摧毁!”实为妙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