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15320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内涵、结构和原则 1、课堂教学的内涵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意味着对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转变,是鼓励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强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 2、课堂教学的结构 ①课前预习。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上预习,这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最关键的一环。学生预习不到
2、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布置预习,提出要求,而学生按照规定积极有序地进入自学状态。自学方法是:三读二查一见疑。三读,就是要对所学文章读三遍:第一遍,初读文章,圈点字词,粗知大略;第二遍,朗读文章,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第三遍,把握要点,推敲文章,概括中心。二查,就是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翻查字典查找字、词、成语的注音和解释。一见疑,就是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标注在书上,并写出自己的看法。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②课堂氛围营造就是营造教学氛围和学术氛围,目的是激发学
3、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绪,为学生参与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氛围的形成需师生共同努力,方法多种多样,如美读法、故事法、看图片、观实物、放录像、播放音乐、画简笔画、扮演角色、出示新颖板书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选择。 ③课堂检查。就是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一方面对学生的预习起监督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哪些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哪些问题学生还不理解,哪些问题学生理解得还不深刻、透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要点的能力。 ④课堂讨论。指师生共同研讨,这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
4、两种不同的讨论形式。小组讨论:可以是二人组、四人组。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需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开。在分组讨论中老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集体讨论:组织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教学深化。这是教学活动中的最高境界。老师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
5、,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3教学原则 全员性。就是要让全班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而不是找几个、十几个人参与,其他人当听众和看客。 全面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要参与;不仅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要参与;使每位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动员起来参与学习实践,而不是单纯在认知方面参与教学活动。 全程性。就是要在
6、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主体参与,其他环节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 深入性。就是指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要保证每堂课学生都有一定量的理性参与和创造性的参与活动,要重视观察、概括、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重视多向、逆向思维,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学能动性、独立自主性、自学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就是建立
7、在对学生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要求教师首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平等地对待他们,更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启发和诱导。其次,教师要尽可能为孩子心志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正在发展中的学生去挖掘个人的潜在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要少,要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时间互相交流、提问、消化,鼓励学生提问、争论、质疑,而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和敢于怀疑、否定前人的探索精神。 2
8、、课堂教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