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

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

ID:15409018

大小:6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3

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_第1页
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_第2页
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_第3页
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_第4页
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_浮生六记_的现代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收稿日期:2008-06-11作者简介:褚大庆(1973-),男,吉林九台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亚非语言文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东疆学刊DongjiangJournalVol.26No.1Jan.2009《浮生六记》的现代意识褚大庆(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19世纪问世的《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一部清代中后期的小说,在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形态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蕴含了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即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这正是它

2、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所在。关键词:《浮生六记》;文学史;现代意识中图分类号:I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09)01-0050-05一、自由意识1.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浮生六记》最为读者所赞赏的,就是作者以“天然去雕饰”的幽雅笔调,描写家庭生活的甜蜜幸福和哀怨愁苦,尤其是对闺房生活的情趣、家庭生活的琐事和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真笃之情不加掩饰,刻画入微,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传统男女婚姻被视为两个大家庭(家族)的联姻,即所谓“结两姓之好”,核心是大家庭利益,因而谈婚论嫁首重“门当户对”,皆由家长做主议定,由媒人代为说媒,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如尚有余地,才会顾及到男女双方的才貌性情等涉及当事人幸福的因素。然而明清两代各地普遍流行幼年议婚,所谓才貌性情多无从谈起,一般只委之于生辰八字的命卜而已,加之男女有别而无从交往,因而男女婚前多不相识,故常有婚后夫妇才发现性情不合而酿成家庭悲剧和人生痛苦。而沈复与芸娘的婚姻则不是这种正统模式。他们二人是舅表姐弟,芸长10个月,沈复自幼随母归宁,二人便是两小无嫌的玩伴。在少年沈复眼中,芸很聪慧但并不算漂亮,她“眉弯目秀,顾盼神飞”,但却“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沈复最早对芸萌生爱情,是由其才情所触发。芸虽未曾入塾读书,但自学而识字,并喜作诗文。沈复13岁时又来舅家,芸出所作诗句相示,沈复见其佳句而心

4、动,“叹其才思隽秀”,遂“心注不能释”,即告其母:“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母纳其言,遂与之订婚。半年后沈复又来芸家,芸与之谈诗论句,称沈复为“知己”,沈复则题字相赠,二人相谈甚得,两情相悦。因而沈复与芸可说是自由恋爱,经父母认可而结为夫妻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陈芸和沈复的婚前和婚后都有所表现。婚前,陈芸就能突破封建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敢于向心爱的人示爱。如沈复50随母归宁到舅家,夜里送堂姐出嫁,归来腹饥,仆人给他枣脯,他嫌甜腻,表姐芸早已准备了“暖粥并小菜”,正合他的口味。哪知芸藏粥是专为他吃的,因为事前她表兄曾问她要粥吃,她回答没有了。其细腻含蓄的感情于兹可见。沈复与芸自少年相恋,婚后更

5、是恩爱如痴,历久而弥笃,日常生活中也往往情不自禁,不拘礼俗而时露于外。陈芸也不顾忌人言可畏,处处表现了对沈复的爱恋之情。新婚不久沈复之父令其至会稽幕府随侍“闻信之余,心甚怅然,恐芸之对人堕泪。而芸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是晚但觉神色稍异面已。临行,向余小语曰:‘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所以沈复对他们23年的婚姻生活作了这样的结论:“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两人在追求甜蜜的爱情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不平凡的勇气和某些现代的独特气质、内在潜藏的美。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2.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陈芸和沈复都富有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陈芸新婚不久,从书橱中看到

6、《西厢记》,“不觉阅之忘倦”,直读至凌晨,称赞其“莫不愧才子之名”。《西厢记》是当时的禁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陈芸身上那种不受拘检的自由精神。陈芸还女扮男装与沈复同游水仙庙,观“花照”,虽然她在出门之前曾一度犹豫,考虑到“为人识出既不便,堂上闻之又不可”,但最后还是成行了。陈芸又曾“托言归宁”,瞒着家长陪沈复去吴江观赏太湖水天一色之景,一宽眼界,傍晚回到苏州万年桥下,夫妇二人又与船家女素云一起饮酒行令,嬉戏调笑。沈复夫妇居萧爽楼时,那些爱好文学和艺术的朋友们“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良辰美景,不放轻过”,“每出杖头钱,作竟日叙”,这样的生活是十分自由的。所以陈芸直至临死还不忘沧浪亭、萧爽楼时自

7、由自在的时光,称为“真成烟火神仙矣”。沈复则称自己性格“且无拘束,不嫌放纵”,陪友人夏揖山去东海永泰沙收租,“更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随其兴之所至,真生平无拘之快游也,”沈复夫妇追求个性自由,对人性遭到束缚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沈复等人游绩溪石镜山,有盐商在此设宴,席间有肉馒头,一个小和尚“眈眈旁观”,沈复同情这个被禁食肉的小和尚,悄悄“授以四枚”。他还对受人凌辱的妓女满怀同情,用怜悯的笔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