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郑国渠和都江堰

22郑国渠和都江堰

ID:15394996

大小:1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22郑国渠和都江堰_第1页
22郑国渠和都江堰_第2页
22郑国渠和都江堰_第3页
22郑国渠和都江堰_第4页
22郑国渠和都江堰_第5页
资源描述:

《22郑国渠和都江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魏国的这次小高潮,如果按照传统史学的观点,不如认为是“信陵君”个人的政治高峰。似乎是因为这个“英雄”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扭转了关东诸侯一味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过这个小高潮对于魏国来说,不如说是一次“回光返照”。在信陵君死后十八年(前225年),魏国终于还是亡于秦国之手了。这个时间顺序,让我们感觉到魏国的生死的确是系于信陵君一身,亦或信陵君如果活的长一点,魏国的国运也能够长一些。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信陵君救赵成功的大背景我们已经交待过了,秦国刚刚打完了一场战国史上最为艰苦的消耗战,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本身就有些强弩之末的感觉了。秦国的政治家也并非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长平之战后,并没有

2、立即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邯郸。如果不是后来秦、赵双方谈判破裂,秦军也没有这么快就打响邯郸战役。所以说,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典时期的国家对抗,最终打的都是一场后勤战。你的资源和补给能力,能够决定你是否能在长期对抗中,占据优势,这也就是所谓的“战略优势”。  如果从潜力和制度来说,秦国的战争恢复能力无疑是诸侯中最强的。不过秦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需要对更高的效率,已快点结束中央之国的分裂局面。在诸多提高效率的方式中,有一种改变是最具战略眼光的,就是通过人力适当的改变地理环境,以提高生存质量和生产力,而这其中,“治水”又是最主要的方式。当年的大禹治水,以及魏、赵、齐等国在黄河下游修建大坝的行为,

3、都可以归为此类。而地处黄河中游的秦国,相比于华北平原的诸候们,受到水患的机率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如何处理水利方面的问题,也缺乏足够的经验。不过这并不代表秦国就不需要和“水”打交道了。因为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你需要有一些辅助的水利工程,以让那些流淌在天然河道中的水,均匀的覆盖在平原之上,为秦国的粮食生产作出贡献。  在历史上,秦国分别在他的两大粮仓: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前者就是我们前面已经解读过的“都江堰”工程;而后者则是我们即将要解读的“郑国渠”。这两项工程对于秦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秦国的粮食产量保守的估计也就此翻了一倍。如果我们把都江堰修筑的时间和郑国渠

4、开建的时间,与信陵君两次战胜秦军的时间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关联,两项伟大工程的建设时间恰恰都是在那两次战役之后的第二年。而秦国的战略重心由在前线的攻城略地,转到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粮食产量,进而提升国力上,可以说是从长平之战中所得到的另一个收获。正是通过长平之战,让秦国真正看清了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是粮食不足,赵国也不会冒然出击)。鉴于在今后的征服过程中,类似的大规模攻坚战还会有很多次,秦国需要事先作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实属明智之举。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都江堰工程的修筑,更多的是有蜀国当年打下的基础,以及利用了当地人才的原因。而关中“郑

5、国渠”的修筑过程,就要曲折的多了。这项秦国国内的工程,甚至牵扯到了国际政治,并将韩国给卷了进来。而这一切,都要从秦始皇登基(前246年)那年说起。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成语叫作“饮鸩止渴”。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每次看到这句成语来,就会想到韩国和郑国。注意了,这里所说的韩国,不是现在的“大韩民国”,而是二千多年前位列战国七雄的“韩国”;而这个郑国也不是曾经在战国初期“小霸”过的郑国,而是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  就韩国的地缘条件来说,算是战国七雄中最差的,可以说稍不留神就被周边的大国吞并了。我至今记得年少时看过的一个电视局中的情节,里面的韩王经常仰天长叹:韩国的天实在是太小了。其实韩国

6、的天地小,只是一个问题,最关键的是他的位置实在是太居中了。正好处在秦人西出黄土高原的通道之上。因此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韩国人在外交之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们所想出的,最为“强大”的招术,就是派遣水利专家“郑国”,去游说秦国修建一条连接泾、洛两水,能够灌溉关中平原东部的水渠。这项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昨天所提到的“郑国渠”。  韩国人之所以会想到去帮助秦国解决农业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向秦国示好。正如我们经常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韩国人所想的,就是用这一项布耗日持久的大型工程,拖住秦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让秦国暂时无力向东扩张。而对于现在的秦国来说,在经历过十多年的密集战争后,

7、也的确耗费了大量的储备资源,需要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提高农业效率上来了。郑国为关中平原设计的灌溉方案,无疑是非常有诱惑的。因为关中平原虽然有渭水东西穿越。但渭水的位置注定是在关中平原的最低处(否则那些支流也汇不进去),而整个关中平原,其实是由沿渭水两段向南北延伸的大片阶梯状平原构成的,也就是所谓“台地”(当地渭之“原”)。这种地形使得水量最大,海拔最低的渭水,并不能够引水润泽整个关中平原。  郑国所设计的方案是在渭水的两在支流泾水和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