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44547
大小:1.13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8-02
《减速箱的课程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课题:减速器传动装置分析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1、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它有关选修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并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巩固、深化和发展。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设计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绘图、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熟悉标准和规范。三、已知条件1、展开式二级齿轮减速器产品(有关参数见名牌)2、工作机转矩:2502N.m,不计工作机效率损失。3、动力来源:电压为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电动机输出功率P=15kw。4、工作情况:一班制,连续单向
2、运行,载荷有轻微冲击。5、使用期:10年,每年按365天计。6、检修间隔期:四年一次大修,二年一次中修,半年一次小修。7、工作环境:室内常温,灰尘较大。四、工作要求1、画减速器装配图一张(A0或A1图纸);2、零件工作图二至三张(传动零件、轴、箱体等等);3、对传动系统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并确定电动机型号、工作能力分析;4、对传动系统进行精度分析,合理确定并标注配合与公差;5、设计说明书一份。五、结题项目1、检验减速能否正常运转。2、每人一套设计零件草图。3、减速器装配图:A0;每人1张。4、零件工作图:A3;每人共2张、齿轮和轴各1张。5、课题说明书:每人1份。六、完
3、成时间共3周(2007.3.5~2007.3.26)七、参考资料【1】、《机械设计》(第四版)邱宣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潘承怡主编哈尔滨理工大学出版;【3】、《机械设计-补充教材》(第三版)于惠力、潘承怡主编大连出版社出版;【4】、《画图几何及机械制图》(第五版)朱冬梅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第30页共30页计算及说明结果一、减速器结构分析分析传动系统的工作情况1、传动系统的作用:作用:介于机械中原动机与工作机之间,主要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作机,在此起减速作用,并协调二者的转速和转矩。2、传动方案的特点:特点:结构简单、效率高、容易制造
4、、使用寿命长、维护方便。由于电动机、减速器与滚筒并列,导致横向尺寸较大,机器不紧凑。但齿轮的位置不对称,高速级齿轮布置在远离转矩输入端,可使轴在转矩作用下产生的扭转变形和轴在弯矩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变形部分地抵消,以减缓沿齿宽载荷分布有均匀的现象。3、电机和工作机的安装位置:电机安装在远离高速轴齿轮的一端;工作机安装在远离低速轴齿轮的一端。图一:(传动装置总体设计图)初步确定传动系统总体方案如:传动装置总体设计图所示。第30页共30页计算及说明结果一、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一)、选择电动机1、选择电动机系列按工作要求及工作条件,选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封闭式扇式结构,即:电压为38
5、0VY系列的三相交流电源电动机。2、选电动机功率(1)、传动滚筒所需有效功率(2)、传动装置总效率(3)、所需电动机功率3、确定电动机转速型号Y160L-4Y180L-4Y200L-8Y160MZ-2额定功率KW15151515电机满载荷转速转/分1460970730293滚筒转速转/分38.238.238.238.2总传动比39.2025.3919.1176.722222第30页共30页19.6012.709.5538.35由此比较,应选Y160L-4,结构紧凑。由文献[2]表2.10-2选取电动机的外形及安装尺寸D=42㎜,中心高度H=160㎜,轴伸长E=110㎜。4
6、、传动比分配(1)、两级齿轮传动比公式(2)、减速器传动比5、运动条件及运动参数分析计算第30页共30页计算及说明结果(二)、定V带型号和带轮1、工作情况系数由文献【1】由表11.5得2、计算功率3、选带型号由文献【1】表11.15选取B型4、小带轮直径由文献【1】表11.6选取5、大带轮直径6、大带轮转速7、验算传动比误差取B型第30页共30页计算及说明结果(1)、理论传动比(2)、实际传动比(3)、传动比误差合适(4)、验算带转速合适8、计算带长(1)、求(2)、求(3)、初取中心距(4)、带长(5)、基准长度9、求中心距和包角(1)、中心距(2)、小带轮包角第30页
7、共30页计算及说明结果10、求带根数(1)、传动比由表11.8由表11.7;由表11.12;由表11.10(2)、带根数11、求轴上载荷(1)、张紧力(由表11.4q=0.10kg/m)(2)、轴上载荷12、结构设计小带轮;大带轮(三)、高速轴齿轮的设计与校核1、选材根据文献【1】表12.7知选小齿轮:40Cr,调质处理选大齿轮:45钢,调质处理2、初步计算(1)、转矩(2)、尺宽系数由文献【1】表12.13,取(3)、接触疲劳极限由文献【1】图12.17c取z=5根第30页共30页计算及说明结果由文献【1】由表12.16,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