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

ID:15341458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_第1页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_第2页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_第3页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_第4页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证候要素间关联规律的研究作者:汤尔群,任廷革,刘晓峰,张帆,孙燕【关键词】证候要素;数据挖掘;方剂数据库 “证候要素”是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1],对“证候要素”的研究是目前辨证论治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研究以古代方剂文献中所蕴含的“证候要素”为研究对象,以“证候要素”间关系的发现为目标,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不同证候要素间关联的某些规律。这一实践对辨证论治新体系[1]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可在为中医“证候”深入研究提供历史数据依据的同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探讨这一研究方法对辨证论

2、治体系研究的有效性。  目前一些学者研究认为,“证候要素”主要指辨证所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2],其中“病性”是由病因、病机归纳而得。我们沿用这一思路设计出实验研究的方案,即利用方剂数据库的资源,从历史方剂文献的角度,以某些“病位”为观察对象,去发现与其他“病位”及“病因”、“病机”间的关联关系。  1方剂数据库简介7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古代方剂数据库(以下简称“方剂库”)采用全文解析、主题标引的技术方案,目前已收录73种古代中医文献中所有方剂文献,覆盖了历史上绝大部分方书所记载的方剂内容,年代跨度在2

3、000年以上,共计92102条记录。在对方剂文献进行全文收录的基础上,对方剂来源、主治、组成、服用法等33项内容进行了解析,且对方剂文献中记载的病名、病因、病位、病机、立法、证候、症状等内容进行了主题标引,并完成了数据高度的结构化存储,为历史文献信息的充分释放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对文献中“证候要素”的提取,成为证候要素间关系挖掘的先决条件。  这样建设起来的方剂库,实现了多角度的查询功能,加上整套查询逻辑语言的帮助,优先级干预方法的设置,树状结构“主题词表”的利用,二次查询的设计等,使方剂库在同类项目中具有明显的查

4、询优势,可以满足复杂的逻辑查询的需求,明显提高了数据的查检率和准确率。对于查询所得的结果,除了一般的结果显示,还可以对方剂的功效、用药、病名、病因、病机、病位、症状体征等内容进行统计及关联分析,并通过主题词表的结构对统计结果进行类别归纳,从而实现了基于频次和关系的数据挖掘。  2方剂库中证候要素的表述  朱氏等[3]对古今医家所提出的约120项“证候要素”7概念进行辨析,筛选出50项具有共性特征的“证候要素”。其中,病位证候要素19项: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下焦(少腹

5、)、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筋骨;病性证候要素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  历史方剂文献中对“证候要素”的表达有些与此不同的情况。其中“病位”囊括了上述的19项内容,但还有其他内容的记载,如“冲脉”、“任脉”、“三焦”、“膜原”、“心下”、“目”等;“病性”在历史方剂文献中是以“病因”和“病机”的形式存在。  3病位、病因、病

6、机关系的挖掘  3.1实验设计  由于方剂库中的“病位”与上述认识基本一致,为了和其他研究的方法有更好的沟通和讨论的基础,该实验设计以上述19个“病位”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病位与其他哪些病位、病因及病机相关,及与哪些病因、病机相关。7  3.2实验步骤  ①分别以19个“病位”为条件进行查询,得到符合条件的方剂记录;②分别以每个“病位”为限定条件,进行“病位”、“病因”、“病机”的关系分析;③提取与该“病位”相关的病位、病因、病机等证候要素的序列,并按降序排列;④系统自动完成对提取结果的分类归纳;⑤将实验结果列表

7、表达。  3.3实验结果  限于文章的篇幅,选择部分“病位”数据发布如下。见表1~表3。  表1中相关的“病机”均为类属,每类均含有具体的内容,如“风邪致病”包括“风寒致病”、“风热致病”、“风热客肺”、“风寒袭表”等具体内容。  表2中病因“六淫”限于篇幅只能归类表示,实际数据是具体细分的,如病位“肝”,六淫病因中以“风邪”为主。病因中的“内邪”指“内风”、“内寒”及“痰饮”、“瘀血”等病因而言;“五邪”指基于生克关系的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等。表1与各病位相关的病机序列注:*各病位在方剂库中的出现频次;

8、△取降序前13位(下同) 表2与各病位相关的病因序列7  4讨论  4.1验证中医学对证候的学术认识  方剂库收集了足够的历史数据,年代跨度在2000年以上,所选择的文献具有较好的分布性和代表性,因此,挖掘的数据结果若与中医学辨证理论认识相符,可以起到验证中医学有关证候的学术认识的作用。从表1可知,“胃”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同处中焦,为表里脏腑的络属关系),“心”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