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uIu牛弟j期—鬲磊面赢;7广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王春红(山东省东阿县实验幼儿园山东聊城252213)人文社会研究【摘要】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o)o3一o182一o1依恋是儿童
2、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ll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1.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
3、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_3lI1.1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
4、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人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人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1,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1.1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由于
5、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一182一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1.2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
6、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一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1.3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
7、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2依恋影10JL童社会性的发展2.1依恋影响儿童的入园的焦虑水平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
8、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