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

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

ID:15207618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_第1页
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_第2页
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_第3页
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_第4页
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加减阳和汤合内补黄芪汤治疗椎体结核疗效观察【关键词】椎体结核;阳和汤;内补黄芪汤 2006年7月-2009年1月,笔者以加减阳和汤、内补黄芪汤等对椎体结核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为本院结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为已确诊的腰椎和胸椎结核患者,均有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或肺有钙化灶等病史,其中31例属术后复发而不愿再次手术者。  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1~67岁,平均50.3岁;病程0.5~10年,平均4.

2、2年;伴骨质破坏或死骨14例,溶骨破坏9例,寒性脓肿23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12~68岁,平均49.8岁;病程1~9年,平均4.3年;伴骨质破坏或死骨13例,溶骨破坏9例,寒性脓肿23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5  2.1基础治疗  2组均口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按体重顿服,并予支持疗法。  2.2治疗组  寒性脓肿破溃前给予加减阳和汤(鹿茸冲、肉桂、麻黄、炮姜、熟地黄、白芥子、甘草等),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每

3、次服用200mL;脓肿破溃后给予内补黄芪汤(黄芪、麦冬、熟地黄、人参、茯苓、甘草、白芍、远志、川芎、肉桂、当归等),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每次服用200mL。治疗开始至脓液尽,窦口愈合,外敷猫爪草细末凡士林膏剂(由本院制剂室提供),每日一换。至窦口愈合后,停内服外敷中药,继续冲服鹿茸。每日2次,每次3g。疗程4个月。  2.3对照组  口服气阴双补回生丸和健脾回生丸各1粒(每粒9g),每日3次;外敷回生膏(每贴5g),每日一换。疗程4个月。回生丸、回生膏由山西省运城市安国中医结核医院生产,批准文号:(89)运

4、卫药制剂可字第08-02。5  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椎体结核疗效标准制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生活自理并能从事轻度家务劳动,死骨及空洞消失,骨髓质缺损填平,骨皮质重新连续或间断连续;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死骨及空洞消失,骨髓质缺损填平,骨皮质间断连续;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加重:临床症状及CT检查较前加重。  4结果  治疗组临床显效率56.67%,总有效率93.33%,受损椎体修复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6

5、.67%、70.00%、59.09%。2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2组椎体结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表22组椎体结核患者受损椎体修复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5讨论  椎体结核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首5位。椎体结核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这与椎体负重大,易于劳损、肌肉附着少、血液供应差有关。椎体病变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出现骨质破坏、坏死及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脓肿多为寒性脓肿[3]

6、。毒力弱的结核菌持续存在可激发迟发性免疫反应,在病灶周围形成局限性浸润和增生的边界清楚的结节,即结核结节。结节内为干酪柱坏死物质,结节周围为上皮样细胞、巨细胞以及包绕的纤维结缔组织[4]。因此,如何有效增强抗痨药的活力,清除寒性脓肿,显得十分重要。  骨与关节结核属中医“流痰”、“骨痨”等范畴。多认为先天不足,骨骼空虚,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引起痰浊凝聚,留于骨骼所致。加减阳和汤和内补黄芪汤具有补阳益气、益精养阴、除痰消痈、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鹿茸、人参、黄芪、茯苓、甘草温肾益精、健脾益气;麦冬、熟地黄、当归、白芍养

7、胃滋阴补血;麻黄利水;干姜化痰;白芥子祛痰;远志消痈;肉桂、川芎温经活血化瘀。配合猫爪草外敷,恶化了结核菌的生存环境,正胜邪退,脓液出里达表,脓尽窦口自行愈合。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通经脉、填精补髓、强壮筋骨,从而促死骨吸收,空洞消失,溶骨连续。本观察结果显示,内服加减阳和汤、内补黄芪汤配合猫爪草外敷治疗椎体结核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空洞和死骨消失,具有较好疗效。【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  [2]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

8、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128-129.  [3]郭世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5-999.  [4]郑杰.病理学[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45-6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